正文

《希腊人:爱琴海岸的奇葩》第1章专栏(9)

希腊人:爱琴海岸的奇葩 作者:(美)罗伯特·柯布里克


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阿喀琉斯——拒服兵役的故事

虽然历史上人们经常会将战斗中英勇牺牲视为惨烈战争中值得拥有的荣誉,然而伴随而来的生命的丧失却并不是一件容易让人接受的事情——现代人这样,古人亦如此。当一把短剑或一支长矛刺入胸膛,就意味着有父母已经失去了将要为其养老送终的儿子,有妻子已经成为独守空房的寡妇,有孩子已经成为无父疼爱的孤儿。下面是公元前5世纪希腊著名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的生动描述,似乎是很多人的亲身经历:

送出去的是一个个征人,

迎回来的是一罐罐骨灰。

(《阿伽门农》[Agamemnon],433-436)

另外,古希腊著名喜剧作家阿里斯多芬(Aristophanes)的喜剧《吕西斯特拉特》(Lysistrata)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前404年)期间上演。作者在剧中借希腊妇女之口威正严词且言简意赅地描述了每位担忧母亲之真切心声:“我们把儿子交付于你们,你们却派他们去战斗”以及“我们辛苦生下的男孩儿,你们却让他们去送死”。

尽管几乎没有人会否认这种情感,但是由于古希腊世界战事频繁(既有内部的,也有对外的),这就使得基本上一个人在其有生之年可能至少会参加一次战斗——若生活在一个大的城邦,参战的次数可能会更多。城邦的安全防御毕竟要比阿里斯多芬笔下所描写的母亲们的恳求更为重要。一般来讲,公民兵已足够应付各种紧急状况,多数城邦已将军事训练纳入到年轻人(年龄在18至20岁)的教育当中,而斯巴达更是将军事训练视为生活的一部分。由于强调战斗中的英勇行为,所以没人敢怠慢,对每位士兵来说,他们对公元前7世纪斯巴达诗人图尔塔埃乌斯(Tyrtaeus)的诗作都已耳熟能详:“弃城而逃,受敌追赶,伏于尘埃最丢脸。”比死亡更糟糕的是:如果一个受人爱戴的人被知晓死的很不光彩,那么他的家人在生活中也会十分难堪。

正如所料,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上前线。在雅典,那些不服兵役者(懦夫或逃兵)可能会被排除于广场(Agora)之外,或者起码会被禁止进入圣地和神庙。阿里斯多芬在其作品中曾多次提及(有时甚至指名道姓地)“逃兵役者”及那些以各种理由逃避国家义务的人。例如在其喜剧《马蜂》(The Wasps)中,歌队长有这样的台词:“但是令我们最生气的是……在保家卫国中,一个不服役的逃兵,他的手不曾拿过船桨,不曾握过长矛,因此,也就不会磨出水泡。”(1117-1119)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