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历了漫长的百年求索之路,其间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都遭受了巨大的劫难。新中国建立伊始,面临的是百废待兴的局面,而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特务人员和新中国建国前的某些既得利益者还不断兴风作浪,欲以破坏政治经济稳定的方式给新生的中国制造麻烦。新中国政府也只有以严厉的手段应对这些威胁。
蒋介石集团逃往台湾以后,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反革命残余人员潜留在大陆,仅西南地区就有土匪、特务等几十万人。朝鲜战争爆发后,这些国民党潜伏人员认为 “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时机已到,反革命气焰十分嚣张。他们策划进行各类破坏活动与武装暴乱,对新中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如何惩治土匪、特务,维护社会安定,成为当时全国人民一项紧迫的任务。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根据指示到1952年底,在运动中处决或关押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这项举措巩固了全国各级人民政权,使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解放初期,新中国得以建立的物质基础为国营工业的固定资产,它占全国工业固定资产的80%以上。但由于解放前外国势力的长期掠夺和国民党的搜刮式统治,以及长期的战争摧残,当时中国的国民经济到了全面崩溃的境地。
1949年的工农业产量与中国历史上最高产量比较,钢铁、粮食、棉花等都大幅减少,钢铁更是减少了一半以上。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9年5月的12年时间里,国民党政府的通货发行量增长了l400多亿倍,物价上涨85000多亿倍,投机势力掌控着整个金融市场,这对新中国的金融市场造成了恶劣影响,导致从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全国物价发生四次大幅度上涨,令百废待兴的国家财政经济雪上加霜。刚刚诞生的新中国能否应对这些挑战,克服这些困难,直接关系到新生政权能否巩固,这是对新生政权的严峻考验。
为了巩固人民政权,制止通货膨胀,稳定市场物价,安定人民生活,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积极行动,组织恢复和发展生产。农业方面,政府领导解放区人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减租减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展爱国增产运动,大力兴修水利和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工业方面,政府积极恢复国营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对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工人群众面对新生政权的积极政策,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同时,为了打击投机倒把、稳定市场物价,新生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与破坏金融稳定秩序的势力进行了坚决、彻底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