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开始推行, 到1956年完成,五年的计划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完成,可以体现出中国人当时对于迅速赶超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向往以及所表现出的十足干劲,但无论主观上的意识如何好,求快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操之过急和不完善的地方。而对于身处当时当地的人们来说,无论是政府的领导者还是普通的民众,他们所充溢着自豪感和自信心远远超出了理性的分析,他们忽视了速度背后的问题。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吹响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号角。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大事,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1957年11月,毛泽东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大会。会议上,赫鲁晓夫发出了要在今后15年内赶上并超过美国的豪言壮语。受其启发和刺激,在取得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的同意后,毛泽东在各国共产党工人代表会议上提出,苏联可以用15年超越美国,中国就可以用15年赶上或者超过英国。
毛泽东的想法,迅速转化成了指令式的行动。1957年11月13日的《人民日报》社论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大跃进”,于是这个具有标志性的名词拉开了新中国跃进的序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及其所取得的成果让不少领导干部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们开始过度夸耀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始急于求成,“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在那个时代这句话似乎成为真理。
中国古代有个谚语叫做揠苗助长,出自《孟子》一书,说的是一个人觉得禾苗长得慢,于是把禾苗拔出一段,结果再回田里看时,禾苗都已经枯萎了。两千多年前孟子的一个讽喻,不料在两千多年后竟成了一个影响重大的现实。
1958年6月8日,《人民日报》登载粮食亩产放“卫星”的浮夸报道。由于苏联发射的卫星被看成是人类壮举,因此中国的浮夸式报道也开始用引申的意义称为放“卫星”。该报道称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5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2105斤。6月12日,又报道该社放出的第二颗“卫星”,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达3530斤。随后,各地陆续放出了小麦、水稻等作物的亩产“卫星”,所报道的亩产量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离谱。
9月5日,《人民日报》报道广东省连县1.73亩水稻亩产量竟已经达到60437斤。由此可见,这些所谓“高产典型”该有多么大的水分在内。然而,这些所谓“高产典型”和后来陆续放出的所谓的“高产卫星”比较起来又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1958年6月初,国家计委提出了《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其中提出五年超过英国,十年赶上美国。这个速度又把原本的十五年时间大大缩短了。这个文件得到了毛泽东的首肯。到了6月中旬,五年超过英国的计划又再度被缩短为两年超过英国,当真如毛泽东的诗词中所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看后,更加高兴,并亲自批示。因为是领导人亲自批示的,文件精神很快就被传达到基层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