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孔子将教育向社会的所有阶层敞开,在战国时期,就开始形成了被称为“士”的新型知识分子阶层。这一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不仅是战国时期思想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动各国变法改革的动力之一。由此引发的战国时期的深刻社会变革,其后果之一,就是使周代分封体制下的旧贵族阶层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新型知识分子阶层,在充当旧贵族的掘墓人的同时,也开始将自身塑造为新的权贵阶层,只不过此过程要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真正地开始。
西汉初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学派是道家而不是儒家,汉武帝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不仅使儒学成为此后2000年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统治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也使西汉王朝在人才选拔方面深受其影响。由于对儒家经典涵养的考察成为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儒家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新型知识分子大量进入各级政府,并开始形成新的政治群体。
儒家经典成为知识分子进身的台阶之后,就出现了世代研究某一种儒家经典,以此闻名,因而世代出高官的世家。这些世家不仅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还通过传授儒家经学获得文化上的优势地位,通过庄园经济保持其经济方面的实力,使其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都凌驾于普通地主家族之上,成为“豪族”,这也就是后代士族地主的前身。以世代业儒谋求世代高官,以世代高官保障其庄园经济的发展,以庄园经济作为其世代业儒的经济基础,一个新的贵族地主阶层逐渐形成。
如果说西汉时期士族地主阶层尚处于萌芽阶段的话,发展至东汉时期,士族地主阶层就已经初具规模了。最典型的如:弘农杨氏,家传经典是《尚书》,自杨震至杨彪,其家族中连续四代有人出任太尉;汝南袁氏,家传经典是《周易》,与杨氏一样也是世代公卿,东汉末年与曹操争雄的袁绍即出自此袁氏家族。正如陈寅恪所说:“服膺儒教的豪族的出现,在东汉时代,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我们就不必奇怪,为什么东晋南朝的世家大族在追溯家世的时候往往上溯到东汉。但是,就总体而言,东汉时代大一统政权的存在,对士族地主阶层的发展毕竟尚存在某种程度的制约。
东汉分裂为魏、蜀、吴三国之后,曹魏与蜀汉两个政权都对世家大族持打击政策,只有在出身世家大族的司马氏建立西晋政权以后,世家大族的势力才迅速膨胀起来。东吴立国主要依靠以顾、陆、朱、张为代表的吴郡世家大族的支持,因此,在其统治期间,实行“复客制”、“世袭领兵制”,使江南地区的世家大族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都迅速增强。
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南下,与江南世家大族联合建立东晋,从此拉开了东晋南朝“门阀政治”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