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要求美国人保证参与维持战后新的国际秩序,美国人则宁愿保留自己行动的自由。双方的观念差距如此之大,不可逾越,于是向我们提出了另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为什么1945 年后克服这个差距又成为了可能?在威尔逊和杜鲁门之间有什么改变呢?两个答案是不言自明的,第一个非常明显: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对布尔什维克主义政权(1917年的十月革命之后在俄国建立)还是持比较乐观的态度的。虽然美国和英国都承诺在继发的内战中派兵支持白军,但这只是一种三心二意的努力。
美国如此表现令人惊讶,因为其大部分军队已经到达欧洲,准备和德国人打仗,但却发现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濒临结束。美国不像欧洲那样对战争感到疲惫,它只是低估了莫斯科诞生的那个庞然大物,所以没有积极参与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军事行动。1919 年威尔逊的顾问爱德华·M·豪斯上校派威廉·C·布里特去苏联。表面上是为了解政治和经济情况从而去那里的,其实他们是去和列宁政府商榷和平条款的。布里特(一个年轻的香槟社会主义者)看见了他想要看见的东西:三周的公费旅游之后,他和陪同他去的那位记者总结说他们已看见了未来,并且“它是确实发生着的!”诚然,俄国经济处在可怕的困境中,但这只是个暂时的麻烦,就像“红色恐怖”(布里特如是自信地汇报),不管怎么说已经“结束了”。威尔逊总统不需要太多劝说,甚至在布里特离开莫斯科之前,他已得出结论说美国军队“待在苏联绝不是一件好事”。然而,在20 世纪40 年代,美国的态度则完全不同了。
第二个改变与美国经济相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经济的刺激远比第二次世界大战要小。如图1 所示,第二次世界大战无论在哪方面都造成了更大的影响。战前的数年时间里美国被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所困扰。战争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倍多,战争的结束导致经济严重的衰退。相比较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的经济表现在战前、战时及战后都明显只在较小程度上受严重波动的影响。1907 年—1909 年的经济衰退比起30 年代发生的大萧条要小得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参战对经济生产没有多少刺激作用。虽然1921 年—1922 年有一个急剧低迷时期,1946 年—1948 年的经济衰退实际上则要严重得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重振军备,而同样的做法对于20 年代的经济繁荣则没有起多大作用,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