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寻找·苏慧廉》陌生人(1861-1890)(4)

寻找:苏慧廉 作者:沈迦


仅看这些背景,很难想象,这个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职业规划还漂移不定的年轻人后来会有惊人的成就,不论是在传教领域,还是学术领域。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苏慧廉自小就非常勤奋。据他妻子路熙(Lucy Farrar Soothill)回忆,苏慧廉年轻时经常在书房里读书直到半夜,天亮后又早早起床,接受老师的教诲。苏慧廉自己在回忆录中也说小时候曾因为能背《希伯来书》第十一章而获奖。《圣经新约》中的《希伯来书》第十一章很长,有三十九节,这可从侧面说明他既勤奋又天赋甚高。

我一直不知道苏慧廉的长相,直至2007年年底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书架上看见《胡适及其友人(1904-1948)》[1]一书。这本大陆稀见的港版书收录了胡适很多的旧照,其中一张是中英庚款委员会赴华代表团的合影。我当时已开始苏慧廉资料的收集,这张摄于1926年的旧照让我蓦然发现,右边第一人即是苏慧廉。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正面的苏慧廉。

以前温州历史写到苏慧廉时,总会用一张他戴帽的照片。这张照片来自他传教回忆录第三章中的一张插图。在这张题为《在路上》的黑白照片里,一个穿着洋装、戴着圆形帽子的白衣男子坐在山轿上。照片中的人物是中景,帽檐让原本不大的脸显得更加模糊。路熙说这个白衣男子就是苏慧廉。苏慧廉一直就以这样的形象留在温州过去百年的历史里。[2]

如果没有夏鼐(字作铭,1910-1985),温州人可能连这张模糊的照片都没有。夏鼐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温州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在北京西单市场一旧书摊发现了两本与温州有关的英文书——《中国传教纪事》[3]与 《中国纪行》[4] 。前者1907年出版于伦敦,作者是苏慧廉;后者1931年出版,作者是苏慧廉的夫人苏路熙。夏鼐知道苏慧廉,他早年留学英伦,一次去牛津游学,还邂逅了苏慧廉的女儿。[5]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温州曾向夏鼐借阅这两书,以撰写文史资料。在时任温州市图书馆馆长梅冷生与夏鼐的通信中,保留了当时借阅、拟译、催还的记录。虽经数次催还,但它们终没有回到夏鼐的书房,直至他1985年去世。[6]

这两本英文回忆录今天保存在温州图书馆善本书库里,成为近几十年来温州人了解苏慧廉及其温州事工的唯一来源。

[1]③耿云志:《胡适及其友人(1904-1948)》(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

[2]①《温州基督教》《温州第二人民医院百年纪念册》均截取此图之头像为苏慧廉肖像。

[3]②Willam Edward Soothill, A Mission in China (Edinburgb and London: Oliphant, Anderson & Ferrier, 1907). 此书中文名,陈兆魁译为《一个传道团在中国》,吴慧译为《拓荒布道》,张永苏、李新德译为《中国传教纪事》(2011年出版时改为《晚清温州纪事》)。笔者赞同张李之译。本书提到《中国传教纪事》时即指该书。亦有译为《在华宣教中》、《在中国的一个差会》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陈兆魁曾将该书中与温州相关的五章译出,以《一个传道团在中国(节录)》为题刊于《温州文史资料》第七辑。

[4]③Lucy Soothill,A Passport to China(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31).此书中文名周朝森译为《走向中国》,吴慧译为《乐往中国》,李新德译为《中国纪行》。笔者赞同后译,本书提到《中国纪行》即指该书。亦有港人译为《中国见闻录》。1994年3月出版的《温州文史资料》第九辑刊登了周朝森译文《外国传教士在温州的遭遇——(英)苏露丝《走向中国》节选》,此文选译该书第一章第二节中关于甲申教案之部分内容。笔者2007年8月12日电话采访周朝森问当年译事,他说当时因温州要做外事史,应朱沫苏老师之要求翻译了此章。

[5]④夏鼐:《夏鼐日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卷二,第112页。

[6]⑤梅冷生:《梅冷生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收录梅冷生致夏鼐信函二十四通,其中多信言及此书。《夏鼐日记》(卷六,第299页)1962年12月16日记寄两书给梅冷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