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度思维
去到印度的中国留学生,一开始都嫌印度人办事效率低,一次二次可以办妥的留学相关手续,可能得跑上好几趟。我们上次去印度,同行的一对夫妇帮我们一行人退火车票,排队排了五六个窗口,都被告之在另一个窗口,甚至多跑了一个火车站,最终被告之,旅行社订的火车票,个人无法退票。你想想,在陌生的国度,碰上这样的窝囊事,谁不会心生怒火?
但在印度留学的中国学生,待上半年一年后,就会留恋印度,并说印度的好话。倒不是因为自由民主等等这样的大概念,而是在印度人与人之间不像中国人那样充满竞争感、压抑感。因为有宗教信仰,所以人与人之间多了份宽容与关爱,每一个人都在按自己的生活节奏工作生活,自然而然,这样的生活状态,个人的压力就小了许多。特别是印度高校,教师们不会去拼命发表论文,学生们更没有在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即便是贵族学校,一年的学费也不过五六千人民币,其他高校的学费可想而知了。
后来看到一份资料,印度大学背后有许多大财团的慈善基金资助,正是普遍的民间慈善力量,使印度教育不像中国这样市场化,造成民间社会巨大的压力与负担。
印度是一个有普遍信仰的社会,有信仰的社会,幸福观是绝对的,因为个人的幸福与神相关联,也与超世价值相关联,更与自己内心世界相关联。没有信仰的社会里,个人幸福只以财富地位为参照系,既不重视内心的修行与感受,也没有超世的追求与情怀,父母让孩子攀比,妻子用丈夫攀比。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关系,造成他人的幸福就是我的痛苦,他人的成功就是我的不成功,他人的快乐可能就是我的不快乐的结果。
从这一点上看,中国学子们在印度,精神层面可能更为放松、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