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股份制试点的夭折(2)

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 作者:马国川


马国川:也就是说,先要突破单一所有制形式,而不是先放开价格。

厉以宁:如果先放开价格,废除命令式的体制,从直接控制转向间接控制以后,是否就具备了市场运行的充分条件?我认为并非如此,因为商品价格以生产要素价格为基础,生产要素价格又以所有权为基础,所以价格说到底是市场当事人之间转让所有权的交易条件。没有有效的所有权结构,就不可能有对企业和消费者都有效的财产权利关系的约束,也就不可能有真正合理的价格体系。

当时企业搞承包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了提高利润多分成,有的承包者采取了杀鸡取卵的办法,设备该维修的也不维修,拼设备;该提折旧的不提折旧,或者少提折旧,把折旧变成利润,使国有资产流失,企业的设备造成损害,表现的上缴利润和财政的增收实际是企业的存量资产,承包者所得是挖财政的墙角,挖国有资产的墙角。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提出,仅仅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权进行改革已经不行了,必须深入到企业所有权的改革,深入到企业财产组织形式的改革上来,改革的方向就是实行股份制。

马国川:您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虽然看似与1980年提出的股份制一样,但是此时您已经把股份制看成了改革的方向。

厉以宁:名同而实异。1980年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就明确说实行股份制是改革的方向。

1984年,德国一个称“五贤人委员会”的访华代表团,由“五贤人委员会”主席施耐德为首,在会见国务院领导时,国务院领导曾咨询他们对中国国企改革的建议。德国专家当时没明确表态,说研究不够,等思考成熟再回答这个问题。第二年他们真来了,住在钓鱼台,时任体改委副主任的安志文去谈这个事。他们明确提出,发展股份制是一种好形式,既可以保持国有企业的国有性质,又有可能避免国企的政企不分积弊,哪怕是国家股份很大,但它的一套操作办法可避免政企不分的问题。

马国川:1985~1986年间,当时的政府领导提出“价税财配套改革”,不少“整体协调改革”论者参加了改革方案的设计。而您对这个方案明确表示反对。

厉以宁:当时国务院关于价格改革的决定要出台了,要求放开价格的呼声很高,国务院主要负责人派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安志文征求我的意见。我直言:中国经济改革的失败可能是由于价格改革的失败,而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则必须取决于所有制改革的成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