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什么“颂圣文化”如此发达?(1)

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 作者:马国川


马国川:此消彼长,而且“颂圣文化”越来越发达。古已有之,于今为烈。

资中筠:现在更糟糕的是,家国情怀淡薄了,除了我们这一代人还是忍不住地要忧国忧民之外,随着年龄段的降低,所谓的家国情怀越来越淡薄。因为人们可以用脚投票,不一定非得终老于这片土地上,此处不合适,我还可以到别处去发展——全球化时代里,全球人才流动是无可厚非的。可是这种选择机会的增强反而助长了某些人的“机会主义”、“实用主义”,和以前的那种愚忠不一样了,现在就是心安理得地当两面派,明知道是假的,没什么关系,我今天在这里,就颂你一天,只要给我好处就行,明天我不在这里了,到外头去骂你也行。

马国川:完全功利化了。

资中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市场经济的兴起,一边的思想禁锢毫不放松,一边是有利可图的商业大潮,两下夹击,就造成“逼良为娼”的效果,良知和骨气都消解了。再加上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比任何时候都高,还可以自豪一阵子。现在没有了过去的那种危机感,也自以为不再需要学习别人的长处,更加愿意粉饰太平,所谓歌颂盛世。现在的“颂”不一定颂个人,而是颂“盛世”。另一个极端的表现是夸大外部的威胁,所谓“某某亡我之心不死”,二者殊途同归,就是矛头对外来掩盖内部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和真正的危机。

马国川:所以,现在知识分子的正义感大大地降低了。

资中筠:当年那些知识分子反对国民党,是因为他们对正义的要求比较高,对国民党的那点儿腐败简直受不了,觉得社会非常黑暗。但是现在呢,大家都已经麻木了,正义感已经非常淡薄了,对过去不可容忍的事习以为常。其实,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曾经有过一个“再启蒙”时期,理想主义被唤起来了,人们思想活跃,留下一些宝贵的思想遗产。可惜,“再启蒙”时期太短,9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的物质生活大大提高了。只要有点儿地位的精英,有名有利,说一些逆耳之言就意味着可能失去很多东西。一方面觉得犯不上,另一方面也没有信心。

马国川:所以,一些学者公开对民主表示质疑,你看中国人不是过得挺好吗,民主有什么用?

资中筠:所以,现在我感觉到沮丧和失望,我发现,最关心现实、最敏感的倒是80岁以上的人。如果不去想,本来大家都过得好好的,包括我在内。但是我们这代人都有这个习惯,非得去关心社会正义、百姓疾苦、民族前途不可,往远处多想一点儿,就忧心忡忡。遗憾的是,这样的人太少,而且形成不了一种共识和道义的压力。现在还有一种现象很奇怪,就是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相结合,实际上是为专制主义服务。在经济实力增强之后,国学也热起来,好像这样就爱国了。其实,现在“国学热”受到鼓励是为了抵制普世价值。一百年来都是这样,每当改革到攻坚的关键时刻,老一套就又回来。接受了船坚炮利,接受了科技,接受了企业管理,包括某些生活方式都可以接受,但是需要向民主自由改革的时候,“国粹派”就出来了,反市场经济的民粹主义也出来了,他们说,我们国家原来就是很好的啊,甚至于自古以来就没有落后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