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不断增长的迎合工人的需求,反映了工人不断提高的议价能力,同时罢工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制造业地区时有发生。尽管关于中国工资高涨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零售业和餐饮业等低技能服务行业的工资通胀至少也是同样高(每年大约20%)。事实上,当前每小时工资的增长速度是生产力或者每人每小时产出量的增长速度的两倍,这迫使企业提高价格来弥补更高的工资成本。
急剧增加的工资对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和出口之上的中国经济的未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生产力的提高让中国可以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维持低通货膨胀,但那个时代已经行将终结。不断提高的工资让生产者把工厂转移到劳动力更便宜的地方,比如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等国,因此中国的出口制造所带来的繁荣可能达到了极限,或许将开始反转。通常来说,一个国家很难让投入制造业的劳动力比例超出20%太多,而中国已经位于23%附近了。
北京不愿付出的代价是社会动荡
消费价格通胀最糟糕的情况存在于房地产市场,这促成了炒房文化,相比之下美国近期的狂热看起来更为理智。为了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保持增长,北京下令各家银行实行信贷放量,中国在随后的3年中发放了大约4万亿美元的信贷——几乎相当于中国在2009年的整体经济规模——让这场信贷狂欢甚至超越了美国在2003~2007年繁荣时期的信贷扩张。中国当前处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大约10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8万亿美元)。
这些钱多数都流向了房地产。2010年,中国大概售出了8亿平方英尺的房地产,比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北京、上海等中国主要城市的房地产价格超过了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那时东京皇居所在土地的价格比整个加利福尼亚还要高。
中国主要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在2003~2008年翻了一番,在2009~2010年又增长了40%,让绝大多数本地人越来越无法承担房屋成本。一些城市开始对房地产价格的增幅进行限制,以此让市场冷却。中国在21世纪头10年最知名的电视剧《蜗居》(这部电视剧显然太生动了,2009年末被禁止在国家级电视台播出),描绘了普通中国老百姓对不断上涨的房屋价格的绝望。这种绝望对于越来越多由于买不起房子而找不到配偶的中国年轻男性来说尤为刺痛:有70%的中国单身女性择偶的首要条件就是房产证。与此同时,那些现金充裕的中国人正在购买多套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