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希特勒的承诺(2)

无为而治 作者:(美)约翰·基思·默宁翰


因此,在和希特勒就放弃捷克斯洛伐克部分领土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后——在违背捷克斯洛伐克的意愿的前提下,张伯伦在希特勒的宅邸中与其进行了一场最后的秘密会谈。其间,张伯伦得到了希特勒签署的一份短短三段的《英德协定》,也就是后来所谓的《慕尼黑协定》,“象征着我们两国人民永不再开战的愿望”。

张伯伦结束秘密会谈离开时,感到志得意满,他把有自己和希特勒签字的协定书装在胸前的口袋里,拍拍它,说:“我拿到它了!”而与他的态度正相反,希特勒却在同一天告诉自己的同僚:“那一纸协定毫无意义。”

重返英国的张伯伦在一次公开声明中对英国民众说:“我的好朋友们,这是我们第二次从德国带着体面的和平回到唐宁街,我相信这是我们的时代的和平。我从心底感谢你们每一个人的支持。现在大家可以各自回去,在自己的床上安安稳稳地睡觉了。”英王乔治六世对此表示赞同:“在首相为了和平做出了杰出的努力之后,我强烈地期盼着一个友好而繁荣的新时代的曙光满照人间。”

然而温斯顿·丘吉尔却对下议院的议员们说:“英国在战争和屈辱两个选项中,选择了屈辱。可是,将来英国还是不得不面对战争。”

尽管我们都已经知道最终的结果,但是用这种“后见之明”来评价当时的决定并不公平。即使在希特勒一次又一次公然违约的情况下,张伯伦依然认为希特勒对于他们的协定也抱有和他相同的看法。他是真的坚信他们的协定能够为英国乃至全欧洲人民维系住和平,而很显然,希特勒的心里却打着另一个算盘。

我们可以推测(我要再次强调,因为我们知道历史的结果,这是我们拥有的不公平的优势),张伯伦应该看清希特勒的观点和他的观点存在多么巨大的分歧。事实上,任何一方都有足够的力量来推进一个战争性的策略,而对方是无力阻止的。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希特勒和德国是侵略者,尽管张伯伦认识到并且承认了由于德国一次又一次违约而最终不得不与其开战的迹象,他却依然固守最初的绥靖政策,或者说是因为这个政策而变得盲目,即使不断积累的证据证实了这一政策是多么轻率无谋,他却仍旧视而不见。

结果,由于对战争升级的形势估计不足,英国的战斗准备很不充分。1939年3月15日,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并占领了布拉格。4月7日,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8月23日,张伯伦致函希特勒,明确宣布英国将会履行职责,保卫波兰。而希特勒准备了另一场入侵,以此回应张伯伦,他说:“我们的敌人不过是一群可怜虫,这一点我已经在慕尼黑看得一清二楚。”

很难想象还有哪一次对重要对手的意图的误解,导致了比这次更严重的后果。从这段历史中可以看出,张伯伦无法站在希特勒的立场上,以希特勒的观点去理解其真正的所想为何。更糟糕的是,这项绥靖政策对张伯伦而言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他自始至终表现得像是坚信希特勒对这项政策也表示理解和赞同一般。而这种自欺欺人的结果就是,作为领导者,他对自己的想法能够被理解和接受这一点过于自信的本能,妨碍了他看清他和人民所面对的真实而残酷的现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