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次革命(1)

头颅中国 作者:黄摩崖


3.5 二次革命

武王耗尽心力,病痛加剧,在克商的第二年“归天”。一代雄主辞世所带来的危局,此等大事件对于后世之中国人实在算不上新鲜,但发生在华夏文明肇始之关口,直让我辈读史者手心冒汗。

以地缘观之,南土荆楚蠢蠢欲动,东土诸夷窥伺有日,西北戎狄虎视眈眈,然而,真正使革命形势急转直下的,仍是他们的革命对象——商族。殷顽民的复国狂热与周人的“集天下”战略形成尖锐冲突。三监之乱标志着殷人的故旧势力死灰复燃,来势汹汹,新兴政权可谓腹背受敌。是撤退固守“周邦”,还是进取开创“周朝”,周族的发展史到了“百世一时”的关节。

如何避免先王心血付诸东流,如何应对内忧外患,草创的体制如何挺过危机而不致解体,新文化如何不沦为自我标榜的昙花一现,这都是大悬念。所幸,周朝的人才储备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云谲波诡的周初,不变的是“太公望”吕尚(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这三根柱石,此三公皆乃圣君之才,他们帮助周朝度过了危难时局。

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周公吐哺”的典故代表了姬周王室一贯的人才引进政策,然而,成王的新政府并不打算接纳殷人的故旧势力,因这个新政府旨在打造一个隔绝邪恶的新世界,用“天命的时代”向“上帝的时代”告别。

此前,商族对其他氏族部落展开高压统治,可容许异族人进入权力阶层,但是在周人的天下里,“天意”明确地表示殷人因其待罪之身只能散落地存在于地方政府,没有资格再进入中央政府。这个命令的下达者,就是新政府的实际首脑——周公旦。

周公,姬姓,名旦,乃文王之子,武王母弟,成王之叔。据荀子说,周公的个子远没有其父高,若属实,他必是中华史上第一矮个伟人。若论贤,周公足以称王,但东方的政治无法安放他,也许只能封他做柏拉图的“哲人王”。关于周公辅政的业绩,《尚书大传》说,“周公居摄,一年救乱,二年克商,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至于周公辅政的意义,荀子有着全面而公允的评价——    “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背)周也。履天子之藉,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杀管叔,虚殷国,而天下不称戾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教诲开导成王,使谕于道,而能掩迹天于文、武。周公归周,反籍于成王,而天下不辍事周,然而周公北面而朝之。乡(向)有天下,今无天下,非擅(禅)也;成王乡无天下,今有天下,非夺也;变势次序节然也。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以弟诛兄而非暴也,君臣易位而非不顺也。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业,明枝主之义,抑亦变化矣,天下厌然犹一也。非圣人莫之能为,夫是之谓大儒之效。”(《荀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