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分聚焦的问题是“中国如何城市化”。既然已经知道城市化是未来经济的一个助推器,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城市化就是绕不过去的问题。
首先,中国到底应继续走大城市之路,还是应实现所谓的就地城镇化?发展小城镇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实并没有实现人的流动,最终难免回到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的老路子。大城市的好处很多,更有红利与民分享。
必须消除的一种误解是,认为城市化是一种政府主导的行为。其实反过来看中国的城市化历史,不难发现,城市化是市场主动去推进,政府调整管理方式的产物。也就是说,城市化是一种市场行为,即便在中国对要素流动有诸多限制的情况下,城市化依旧取得了这么大的进展,这无疑是对市场的礼赞。
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化有利于耕地保护,有利于农民增收,还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有这样的好处,即便是严苛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城市外来人口分享城市福利,人口朝城市流动和聚集的脚步仍无法阻挡。
其次,我们必须理清当下城市化的事实。目前大城市的人口密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且中国所谓的“城镇化率”过百,有很大的“水分”。产生“水分”有三个原因:一是将“城镇化”当成城市化,中国的很多镇其实就是改了个名字,行政级别上调整了一下,城镇实际上并不具备城市所有的福利;二是将农民工当成城里人,其实外来务工者并不享受城市福利;三是以常住人口代替户籍人口,不顾两者享有的公共服务区别,造成人为的数字繁荣。挥别这种数字繁荣,有助于我们看清未来的城市化之路。
再次,我们应该破除障碍,让农民进城。即使农民未能及时享有城市福利,让农民进城依旧能带来好处。尤其是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城市化功不可没。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主要的问题不仅在于城市化不够,而且在于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一方面是城乡不公,另一方面是城市中市民与外来务工者之间的不公。所以我们要突破目前的制度性障碍,一方面允许农民进城,另一方面允许进城务工者尽早享有城市福利和公共服务。
最后,我们也要关注“城市病”问题。毫无疑问,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不可避免会出现“城市病”,例如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但治理“城市病”堵不如疏,更不能因噎废食,阻断城市化的进程。
中国如何城市化?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教授、复旦大学教授 陆铭
关于是发展大城市还是中小城镇的辩论,中国已经走过了30年的城市化道路,可以用事实来说话。日本曾经通过“首都功能分散计划”来限制东京的发展,这为中国的城市化模式之辩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