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的烩菜
多年前我曾到合肥游玩,承朋友招待,吃的是“宰相合肥天下瘦”的李府家宴。
其中有一道“李鸿章大杂烩”,至今让我记忆尤深。虽然是杂烩,但却条块分明,精华滋味,鲜而不腥,醇香不腻,实在穷尽了徽菜的奥妙。朋友说,这杂烩的来历还颇为不凡。
相传1896年,李鸿章奉旨到俄国参加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顺道访问欧美。
一路上吃了两个多月的西餐,李鸿章胃口都吃倒了,所以一到美国,连忙就叫厨师用徽菜宴请美国宾客,因为中国菜可口美味,深受欢迎,洋人连吃几个小时还不肯下席。
此时总管向李鸿章禀告:“中堂大人,菜已吃完,怎么办?”李鸿章略加思索后说:“把撤下去的残菜混在一起加热,用大盆端上来。”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菜端上桌,洋人尝后连声叫好,便问菜名,李鸿章一时答不上来,只是说:“好吃多吃!”岂料歪打正着,“好吃多吃”与英语“杂烩”(Hotchpotch)的发音相近,后来此菜便被命名为“李鸿章杂烩”。
这个段子有很多版本,讲法虽不同但都归结到一点,“李鸿章杂烩”的确出自李中堂。这个故事颇具中国乡间色彩,而且在晚清人物中,李鸿章也是为数极少的带烟火气的大官。
“李鸿章杂烩”今天已经颇为知名,是将海参、鱼肚、玉兰片、腐竹、熟猪肚、火腿等,放入老母鸡汤中乱炖而成,其精要在于一个“煮”字。以前的江淮多穷人,口味重,好辣爱咸,爱吃腌的、卤的、炖的、红烧的、麻辣的,而且吃东西也不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再加上柴木炭火不富裕,大多是一锅煮或一锅烩,味道滋养串通,慢慢就成一方特色了。
这杂烩的另一个要领,是鸡汤要好,而且一定要用合肥的老母鸡。当地人说“从肥东,到肥西,买一只老母鸡”,在合肥方言里,老母鸡的发音是老木资,这里的老母鸡名动四方,乡村家家户户没有不养鸡的,春天里抱上一两窝,最少要养上二三十只,这些鸡都土生土长,天然放养于山林庭院,沐浴春阳,遍饮精华,不会呆头呆脑,所谓“鸡无笼头马无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