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维新变法的内容及其成绩,马勇先生曾有过较为全面的评论,他说:“1898年的变革是全面的,包含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政治领域的改革争论大,成效小;军事领域的改革起步早,成效显著;经济领域也制定、颁布了许多新政策,只是由于时间短,并没有看出多少实质性的成效,但其重构近代经济体制的企图对后来中国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而文化领域的变革,主要是指变科举废八股,其所遇到的阻力最大,争论最激烈。”(马勇:《1898年中国故事》,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7页。)这种评价十分中肯。
康、梁维新派的这些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方面的建议,无疑给人们勾画出一幅美妙的近代化蓝图。展现出一个未来的新中国。它对把维新运动引上正确轨道,把变法向深层次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103天内,人们处在极度的亢奋之中。据学者最新统计,光绪帝依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在短短的3个多月,颁发有关新政谕旨280多件,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谕令实行和批准臣属所请实行的175件。从中可见,康有为要求变法的愿望可谓强烈,要求变法的内容也很广泛。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这样如此广泛的变革,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再说其严重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因而他们对变法阳奉阴违,并急忙游说慈禧太后,指出变法之危害,要求取缔变法。加之康有为介入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之间的权力之争,触及了西太后的用人大权,又想聘请日本退职首相伊藤博文为中国维新的总顾问,这些对变法都是极为不利的。结果在强大守旧派的反对下,维新派就大祸临头了。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先将光绪皇帝软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后以“训政”名义,重掌国政,史称“戊戌政变”。政变后,慈禧大肆搜捕维新人士,除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外,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林旭等六人相继被捕,并被杀于北京菜市口,时人称其为“戊戌六君子”。其他维新派人士或同情变法的官员,或遭囚禁,或被放逐,或被革职,轰动一时的维新变法运动宣告失败。追其失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守旧力量十分强大,维新派的力量还很弱小,根本无力扭转当时的形势,当慈禧等守旧派发动反扑时,维新派无任何招架之力,只得任由摆布。(二)维新派树义过高,步子迈得太快,操之过急,对主客观形势估计错误,又缺乏群众基础。自6月11日明定国是至7月底8月上、中旬的兴学校、变科举、发展工商业以及用新法练军等方面的改革中,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步骤,改革之风来势迅猛,由于没有充分的宣传、组织,广大人民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观望、怀疑、抵触,因此改革一开始就遭到中下层知识分子及官员的反对。(三)在变法中不讲求策略,康有为等最大的失误,莫过于把清廷的最高实权人物——慈禧太后弄到了敌对的方面,并挑起了帝后党争,后来甚至还想出了围园劫后的幼稚做法,严重地低估了慈禧一派的实力。
戊戌维新尽管在以慈禧为代表的封建守旧派的镇压下失败了,但它在当时及以后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有人认为这是“近代中国唯一可能成功的改革”。具有伟大历史意义。
然而,维新派的思想局限是显而易见的,遭到后起革命派的强烈攻击,革命派认为:“满洲政府实为中国富强第一大障碍,欲救亡而思扶满,直扬汤止沸,抱薪救火。”“及今之世,而欲求免瓜分之祸,舍革命其末由。”距此不远,革命救国的呼声就越来越响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