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孙中山革命救国道路的开辟(2)

反复:再造共和的艰辛 作者:张华腾


孙中山要求改良行动的失败,使他渐渐认识到,靠着上书请愿的方式,希图把腐败的晚清政治扭转,是很不容易办到的。改良行动的失败,促使他对如何改造国家的方法,进行重新审视和检讨,开始认识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不得不稍易以强迫”。他在1897年再回首往事时,仍不无感慨地说:“目前中国的制度以及现今政府绝不可能有什么改善,也绝不会搞什么改革,只能加以推翻,无法进行改良。”由于孙中山感到改良主义在中国根本行不通,思想上逐渐萌发了革命的救国意识,认识到:“清政府积弊重重,无可救药,非彻底改造,决不足于救亡。”“若欲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2. 革命思想之萌发——创建兴中会

甲午战争中国败于一向为中国人所轻视的东洋日本,清政府腐朽反动的本质进一步暴露,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深刻地显现出来。孙中山意识到,要靠腐烂得无法挽救的晚清政府,把中国从垂危中救出来是根本没有希望了,他的思想渐渐转到革命的方向来。早在中日开战之后,在清军连连败北的战况中,孙中山就到了檀香山,发起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他希望在海外华侨中,能够找到一个基地,帮助他实现他的理想。用孙中山自己的话说即是“至甲午中东战起,以为时机可乘,乃赴檀岛、美洲创立兴中会,欲纠合海外华侨,以收臂助”。

孙中山于1894年11月发布了《兴中会章程》,体现了他这一时期的思想。章程揭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所造成的民族危机,反映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指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瓜分豆剖,实堪屡于目前。”有鉴于此“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联络中华外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而入会者必须填写入会盟书,由孙中山领导,并举行秘密宣誓仪式。誓书为:“联盟人某省某县人某某,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监察。”这里的合众政府,应该是特指美国的民主共和政府。

兴中会章程尤其是兴中会会员的秘密誓词,揭示了兴中会革命目标——振兴中华,推翻清朝,创立美国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共和民主政治。其革命目标之明确,旗帜之鲜明,是这一时期包括十年后国内兴起创办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所无法比拟的。中国要走美国的共和民主之路,正是从这里开始迈步的。孙中山革命道路的开辟为什么选择了国外,为什么要以华侨为骨干力量?这是值得思考的,他之所以选择檀香山作为革命基地,不外乎这么几个因素:(一)海外活动能减轻清政府所造成的压力。(二)主要因为是国内封建势力强大,开辟革命道路之困难。(三)檀香山的地域,风土人情,为孙中山熟悉,有利于开展工作。同时这也是孙中山个人智慧的运用和体现。

孙中山开辟革命道路,的确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首先,兴中会创建之困难。有著述说:“先生至檀岛创兴中会,纠合华侨共图革命,顾此时人心锢塞,无异内地。故虽鼓吹数月之久,无如曲高和寡,应者寥寥。此行也,仅得邓荫南及其胞兄德新二人愿倾家相助,及其他友数十人之赞同而已,艰辛困苦有如此者。”(钱西樵:《孙中山传》,古今图书店1926年版,第6页。)其次,观念上的困难。人们视革命如猛虎,清廷镇压农民革命的残酷性深深印在普通百姓心里。就当时而言,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是维新变法运动。人们一听见革命,都避而远之。有的甚至嘲讽他,笑他在痴人说梦,还送他一个绰号:孙大炮。孙中山寻找同盟、战友的困难可想而知。最后,经费无着。闹革命不能不吃饭,假使不拿饷薪,糊口总是要的,孙中山尽管活动能力极强,宣传也极富煽动性,积极筹措经费,可除了少数华侨慷慨相助外,应者实在极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