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昌起义与清廷之对策
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接连失败,使得领导人不得不考虑失败的原因。一些人对孙中山注重广东,对于长江各省一点也不注重,并且将华侨所捐的钱也只用到广东方面去,别处的活动一个钱都不肯给的战略十分不满。1910年夏间,在东京的革命党人,讨论将来发难地点问题,杨时杰就主张在武汉举行起义,并一一说出在武汉举事的优点。这年秋间,他回到武汉,在与杨玉如谈起此事时亦说:“这几年孙总理、黄克强等专在沿海几省,靠几处会党,携少数器械,东突西击,总是难达到目的。我们长江的党人都想从腹地着手。尤其是我们湖北人,就想在湖北干起来。”杨玉如赞同他的观点,说:“我们湖北居长江形胜,有枪炮厂,有官钱局,饷充械足,新军知识又高,易受运动。”(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5页。)再后来,谭人凤、宋教仁等都主张要把长江流域作为革命活动的中心,并成立中部同盟会作为活动的总指挥机关,但最终孙中山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但他们并没有灰心,在拥护孙中山主张的同时,积极在长江流域开展工作。
正是在同盟会的推动下,1911年8月,武汉的两个较大且有影响的革命组织文学社、共进会举行联合会议,成立了起义的领导机关——军事指挥部,推选文学社领导蒋翊武为湖北革命军总指挥,共进会领导孙武为参谋长,决定在辛亥年农历八月十五日(10月6日)中秋节发动起义,并制订了总动员计划。不幸起义走漏了风声,湖广总督瑞澂加紧防备,即令各营队收缴子弹,且提前一天过中秋。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起义总指挥部临时改变起义时间,决定在10月9日起义,可事不凑巧,当革命党人各就各位,当箭在弦上待发之时,竟又发生了意外之事,10月9日上午,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机关制造炸弹,一革命党人不慎将烟灰掉进配药盒内,发生爆炸,引起大火。俄租界巡捕闻讯赶来,把炸药、文件、钞票、旗帜、名册等物全部抄走。面对这样的事实,临时指挥部蒋翊武就以临时总司令的名义,发布了起义的命令,决定在当晚12时以南湖炮队鸣炮为号,城内外一起动作。不料命令发出不久,起义总指挥部即遭清军包围,蒋翊武逃走,刘复基、彭楚藩被捕,奉命去南湖炮队传达命令的人,由于路途戒严,也没有把命令送到,致使起义计划未能实现。次日,刘复基、彭楚藩、杨宏胜等英勇就义,湖广总督瑞澂下令全城戒严,按名册搜捕革命党人,形势非常危急。10月10日当晚,革命党人在没有统一领导的情况之下,自行联系,暗地串联,于晚7时发动了武昌起义,武昌新军工程第八营熊秉坤、金兆龙等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新军各营闻风响应。革命军经过通宵血战,攻进总督府。是晚,武昌全城被革命党人占领,武昌起义成功,总督瑞澂、第八镇统制张彪仓皇出逃。
武昌起义后,国内局势日趋复杂化,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不可预料的事情层出不穷。就当时的情势而言,清廷仍是全国的统治者,尽管十分腐朽,其力量仍然不可低估。维持正常的统治,为其所愿,然而谈何容易!南方的革命党一开始就从人心上占有优势,得到中外普遍的同情,且一举夺取武汉,尽管其影响逐渐扩大,但短期内推翻清廷也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