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武昌起义与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4)

反复:再造共和的艰辛 作者:张华腾


立宪派则希望袁世凯尽快恢复武昌起义以来的混乱局势,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促进商业的繁荣发展,避免外国的干涉;立宪派郑孝胥在1911年10月27日的日记里记述道:“此时以袁世凯督湖广,兵饷皆恣与之,袁果有才破革党,定乱事,入为总理,则可立开国会,定皇室,限制内阁责任,立宪制度成矣。”(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352-1353页。)立宪派首领张謇也不断与袁世凯暗通声气,为稳定经济形势积极奔走。

西方列强认为袁世凯是当时国内唯一有能力收拾局面的人,希望袁世凯迅速控制住局面,减少其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利益的损失,所以才力挺袁世凯出山。

一般民众也希望袁世凯能够尽快结束南北战争状态,避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总之,当时的人们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袁世凯俨然成为各种势力、各种力量拉拢的对象,依赖的救急稻草。真是到了“天下好名誉必让袁世凯一人做尽”的地步。这看似奇怪的现象,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也表明袁世凯当时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起到怎样的一种作用,这也为袁出山后,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演变埋下了伏笔。

袁世凯不仅立即答应清廷的起用,并提出募兵、筹饷,不为遥制、调将三条,宽容被胁裹者、赈灾等节略八条,而不是传统认为的六条,传统六条属误传。(刘路生:《袁世凯辛亥复出条件考》,《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清廷对袁氏所提条件,不断地予以满足。袁世凯既然答应了出山,就不会打无准备之战。为此在尚未赴前线之前就进行了一系列的谋划。

首先,军事上谋划,这也是袁世凯谋划的重中之重。袁世凯深知出山后的处境,特别是在军事方面,很是棘手。首先在野三年,久未领兵,是否得心应手是个问题;其次,他离京后,北洋六镇又屡遭更张,战斗力是否削弱,尚未可知;再次,出山的兵饷如何筹措;最后,前线事权能否统一到自己手里。为此,必须进行一番准备。

袁世凯不是等闲之辈,他知道首要问题就是要维系军心,如何维系,要有得力的统帅不可。于是,奏派王士珍襄办湖北军务,“所有增募新军、布置后路各事”以巩固和保证北洋军后路的安全。奏派已革黑龙江布政使倪嗣冲在豫东一带招募数营,进占皖北,保证北洋军侧翼的安全。冯国璋指挥第一军迅速向汉口进攻。此外,还奏调张锡銮、段芝贵、陆锦、张士珏、袁乃宽、吴凤岭等。袁世凯所奏调各员,在他看来不是“公忠纯笃,久历戎行,素为将士所钦服”,就是“饶有识略,详明谙练,从凯治兵甚久”。再就是“文武兼备,吏治营务均极谙熟”。要么“奋勇善战,晓畅戎机”“精明谨饬,武备学优”,要么“久任兵备,结实可靠”“在镇最久,果敢有为”。他们大多是自己的旧部,调将并非什么人都要,他所调的人员都有相应的安排,都是为军事服务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