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武昌起义与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6)

反复:再造共和的艰辛 作者:张华腾


以战促谈 有了前几次接触,南北交往渐多,但是袁世凯所希望的南方归顺,不仅没有得到答复,反而遭到革命党人的“反招抚”。黎、黄甚至不惜以大总统相待袁,要袁当机立断,反清归汉。还告诫袁世凯:“倘鄂军屈服于满清,恐不数月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矣!执事犯功高震主之嫌,虽再欲伏隐彰德,而不可得也。”又多次拿三年前的旧事刺激袁,且语气渐渐强硬。正常的谈判几不能维持,因为南北立场观点针锋相对。袁世凯为了使南方就范,就通过军事高压,命冯国璋攻汉阳,革命党人大败,黄兴走上海,黎元洪也情绪低落,甚至表露出赞同君主立宪政体之意,不得已通过英国驻汉口领事向袁提出停战条款。袁世凯的目的又达,正如英国汉口代总领事所说的那样:“通过我的调解,双方已同意无条件地停战三天。目前的情况几乎同袁世凯所要求的完全一致。”这时,通过以战促谈,就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南北正式和谈的基础。

利用西方在华驻使牵线南北,推动南北正式和谈 武昌起义爆发后,面对形势的一发而不可收,西方列强感到清廷前途黯淡,又害怕在华政治经济利益受损,多希望南北和平解决,袁世凯正是利用列强的这一心理,运动在华大使,穿线南北。当时关于这样的报道很多:“驻汉美领事现在袁、黎两人间斡旋和议,极具热心。”“驻汉口之俄国领事,由袁世凯之请求,欲为汉军、清军执仲裁之劳。”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也多次与英国驻华公使一道调停南北。袁世凯还经常与驻京公使团会晤,并“乞即函达驻沪领事团,请其善为调停,以期早日和平解决”。当然,南北双方最高规格的正式谈判则是得益于驻英公使朱尔典从中活动。关于南北和谈的内情,既往研究较多,在此不再赘述。由于受袁世凯和平解决南北问题政策的影响,军方的谈判也紧锣密鼓地进行,北方代表廖宇春,南方代表苏浙沪联军顾忠琛,并达成重要协议。有人对此作很高的评价:“谭史实者,知辛亥南北议和代表之为伍廷芳、唐绍仪,而不知和议之成,实成于顾忠琛、f廖宇春之磋订五条草约也。”(钱基博:《辛亥南北议和别纪》,《辛亥革命》(八),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与汪兆铭联系,以了解革命阵营的内幕 又通过立宪名流张謇、赵凤昌等人与革命党人联系,讨论和局,获得不少革命派方面的信息。后来又授意杨度与汪精卫组织国事共济会,不少人对此抱以很大的希望,认为:杨度为君主立宪党发起人,汪兆铭为民主立宪党发起人,联名组织共济会,主张从速息战以免大局糜烂。汪君已将组织是会之宗旨电告武昌军政府劝其从此罢兵,杨君亦将组织是会之用意告北京政府,想此次乱事不难平和了结。

当然,袁世凯之所以力主和平解决南北问题,是与当时的形势密不可分的。首先,南方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政治改良,并无他求;其次,袁世凯害怕南北长时间对峙,会招致外国干涉;最后,是袁世凯内外交困,库款奇绌,不得不如此。还有社会舆论,整个大的环境还是渴望议和成功的,尤其是西方列强求和心切,袁氏自然不敢不顾及,况且袁氏也多次表示:以多数舆论为从违,即顺应和谈这一发展趋势。

尽管袁世凯出山后,很快由军事布置打击,转向积极推动南北和谈,一时间战争的危险不再,但要使南北问题来一个彻底解决,并非易事。因为议和的结果只有两种:一是革命党主动妥协,清廷既往不咎,并实行改革,贯彻君主立宪制度;二是清廷作出妥协,实行逊位,享有优待,成立一民主共和国。无论哪一种结果,都需要双方作出妥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