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武昌起义与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7)

反复:再造共和的艰辛 作者:张华腾


3. 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武昌起义以后,整个中国像炸开了锅,各地纷纷响应,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真可谓到了“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的地步。清廷软弱无力,屡表悔过之心,下罪己诏。关于此事,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是这样评价的,“这些谕旨体现了朝廷对群众压力的彻底屈服。从摄政开始以来,随着政府的日益衰弱,朝廷的意旨逐渐失去了权威,以致对人民不再具有很大的影响。在清朝兴盛的年代,甚至到了慈禧太后逝世为止,谕旨是不轻易发布的,而且所使用的语言极为庄重,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谕旨不能撤销,这是一项惯例。现在,谕旨大批地发布出来,一个接着一个,紊乱不堪,而且措辞常常是矛盾的。朝廷越是向人们泄露它的机密,他的建议所得到的反响就越冷淡。10月30日的谕旨,也许是中国历代朝廷发布的谕旨中最为屈辱的,据说它哀婉动人的程度超过了明朝末代皇帝所发表的绝望的呼吁。朝廷在这道忏悔的谕旨中把全国遭受的动乱归咎于它自己,紧接着又发布一道谕旨,革除皇族各亲王所担任的官职。”(《朱尔典爵士致格雷爵士函》,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上),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4页。)但是局面已是无法挽回,清政府终于自食其果。

实际上,武昌起义是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迅速取得胜利的。当时孙中山远在美国,黄兴、宋教仁等在香港,直接组织这次起义的蒋翊武、孙武等人,有的受伤,有的牺牲,有的被迫逃出武汉。由于形势紧急,革命党人慌乱中,拥护黎元洪做都督,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出山,对稳定革命局势起了重要作用。起义很快向各地扩展,不到两个月,内地18省中便有13个省和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举起了义旗,宣告独立。西方列强也大都对革命抱有同情,宣布“严守中立”,立宪派看到革命形势的势不可当,也都纷纷加入革命阵营,清廷更加孤立了。但革命的前途也有诸多变数。由于起义不是在同盟会统一安排部署下进行的,起义领导人也非同盟会的主要干部,因此各省独立后,互不统属,各自为战。独立各省情况各异,有的革命派控制政权,如广东、上海、山西、陕西、安徽、福建等省。有的则立宪派占据主动,如湖南、江苏、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的则旧官僚掌权。革命党人和立宪派矛盾重重,互相争夺权力,斗争时有发生。革命要进一步向深入发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不实现革命的大联合是不行的。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临时政府变得十分迫切和紧急。

1911年11月11日,苏州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致电上海都督陈其美,主张仿效当年美国由各州会议共和建国故事,建议在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机关,请各省举派代表来沪,商议组织成立联合政府。上海都督陈其美大为赞同,他在发出的通电中,讲出了发起目的和会议召开的方法:

“自武汉起义,全国响应,共和政治已为全国舆论所公认。然事必有所取,则功乃易于观成,美利坚合众国之制,当为吾国他日模范……急宜仿美国第一次会议方法,于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机关,磋商对内外妥善方法……务请各省派代表速在沪集议。集议方法及提议大纲并列于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