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武昌起义与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8)

反复:再造共和的艰辛 作者:张华腾


——各省旧咨议局,各举代表一人。

——各省现时都督府,各派代表一人,均常驻上海。

——以江苏教育总会为招待所。两省以上代表到会,即行开议,续到者,随到随与议。”(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7页。)

由此通电内容看,共和民主政治已经被中国政治人物所接受,而且不仅仅是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是马上就要付诸实际了。上海方面发出通电之前,湖北方面已经发出同类性质的电文。

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国内已经形成了两个革命中心,一个是武昌,一个是上海;亦形成了两个实力较为重要的集团,湖北集团和江浙集团。在建立一个统一的临时政府的问题上,双方有分歧。湖北集团主张邀请各地军政府代表在武昌召开会议,并筹组临时政府。而江浙集团则认为上海位居交通枢纽,又为列强注目之地,所以应该在上海集会筹组临时政府。江浙集团同盟会力量居优势,并联合了立宪派的力量。湖北集团以与同盟会总部有一定矛盾的共进会居优势,与黎元洪势力结合在一起,还有首义的优势地位,最后随着南京光复,双方妥协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此外还在大元帅选举问题上,双方互有矛盾,江浙方面力推黄兴出任,湖北方面则坚持黎元洪莫属,一时争持不下,革命阵营内部极不和谐。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孙中山归国了。

武昌起义的成功,有点出乎孙中山的意料,他在美国得知这一消息时,又喜又忧,喜的是这些年为革命奔波忙碌,终铸正果。忧的是革命的成功,却没有自己的直接领导,而且是在向来不被自己注重的长江流域取得的。尽管有重重顾虑,孙中山还是决定回国。

孙中山从海外归来,受到革命党人的热烈欢迎。胡汉民、廖仲恺等建议孙留在广东活动,孙却坚持前往沪、宁前方第一线。他说:“沪、宁在前方,不以身当其冲,而退就粤中,以修战备,此为避难就易……我若不至沪宁,则此一切对内对外大计主持,绝非他人所能任。”由此看来,孙中山尽管不在国内,可对革命形势的发展及其所出现的问题,了如指掌。湖北集团正和江浙集团闹别扭,革命派也确实需要一个更核心的人物出现,从当时的威望和资历看,孙中山是最佳人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