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由于社会名流张謇等人的强势喧导,外国驻华公使也都纷纷电告政府退位,再加上外国势力的威逼,因为袁世凯曾答应驻华公使团“此事年内总可解决,请转达各国政府知照”。此时,革命阵营亦有照会与段祺瑞“现约定阴历本年之内,敝军(革命军)保持现状,其有鄂境以外者,本督(黎元洪)亦设法维持。如阴历年内不能解决,敝军即当前进,以资援助”(黎元洪主持编辑:《武汉战纪初稿》,《辛亥革命史丛刊》第三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1页。)。终而使袁世凯痛下决心,先是再劝皇族,请速定国体大计;紧接着拿出看家本领,让北洋军队迫使清帝退位。1月26日,在袁世凯的授意下,段祺瑞联合北洋将领姜桂题、段芝贵、倪嗣冲、王占元、曹锟、张怀芝等五十余人致电内阁、军谘府、陆军部以及王公大臣,请代奏清廷,接受优待条件,赞同共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祺瑞等受国厚恩,何敢不以大局为念。故敢比较厉害,冒死陈言。恳请换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八,第174页。)。该电到京后,廖宇春等在京印刷万张,兼有报纸刊行号外,广为传布,震动京师。它和革命党人彭家珍的炸弹炸死宗社党首领良弼一样,对清帝退位起了重要作用。清廷经受不住一次又一次的惊吓,终于决定退位。
段祺瑞领衔的北洋将领46人的通电,给清廷以致命的一击,迫使清帝不得不退位,但仍在尽量地拖延时间。为加速清帝退位,2月5日段祺瑞又与第一军8名协统以上将领再次联名电奏,其语气更加强硬。他说:“共和国体,原以致君于尧舜,拯民于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挠,以至恩旨不颁,万民受困……三年以来,皇族败坏大局,罪实难数……瑞等实不忍宇内有此败类也,岂敢坐视乘舆之危而不救。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
段祺瑞的这一通电,使满洲亲贵、少壮派贵胄丧胆,在退位问题上再也不敢议论什么了。只有一个胆大的,即恭亲王溥伟愤愤地说:“本爵因朝廷愿让政权,已署名认可,何竟指为败类?祺瑞此电,胁迫太甚”!段祺瑞性格坚毅刚烈,绝不是仅仅发几通电文虚张虚张声势而已,而是说到做到。通电发出后,他将其司令部由湖北孝感撤至河北保定,做出率兵入京的姿态。段祺瑞紧锣密鼓,不给清廷一点儿喘息的机会。1912年2月11日,隆裕太后在万般无奈中决定退位。次日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至此灭亡。
清王朝的覆灭是同盟会革命党人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也应该承认,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集团中的军事将领,在迫使清帝退位实现共和方面是起了重要作用的。正如时人所说:“共和之发轫也,主动于黎军(指湖北新军),被动于各省志士,然原动力则孙、黄诸君也。共和之解决,主动于段军,被动于各军将校,然其原动力则廖(少游)、靳(云鹏)诸君也。”同盟会革命党和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共同努力,推翻了淸王朝,实现了同盟会预定的革命目标。(张华腾:《对立中的统一:辛亥革命前后同盟会、北洋集团关系述论》,南京大学等“纪念同盟会成立100年暨孙中山逝世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江海学刊》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