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大梦谁先觉(1)

鼓吹:终结帝制的集结号 作者:马平安


19世纪末,当越来越多的爱国者希冀通过改良的方式拯救祖国于危亡的时候,有一部分人已经开始了革命救国的新尝试。

孙中山,就是他们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孙中山,幼名帝象,稍长名文,号日新,字德明,1866年后改号逸仙。因从事秘密活动,曾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国内始称孙中山。

l866年10月21日,孙中山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历代为农,初薄有田产,后家道中落,到孙中山父亲孙达成的手上时,家境即已贫困,祖传田地变卖略尽。由于家境贫困,孙中山6岁起便开始下田参加劳动,或上山打柴、或拾取猪菜、或替人放牛,有空时,就帮家中做零活。孙中山后来自称“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因此“早知稼穑之艰难”。

9岁的时候,孙中山进入村塾读书,所习功课有《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以及四书五经选读等。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孙中山开始思考起人生的重大问题,开始对自己的境遇感到不满。他自谓“当我达到独自能够思索的时候,在我脑海中首先发生疑问,就是我自己的境遇问题,亦即我是否将一辈子在此境遇不可,以及怎样才能脱离这种境遇的问题”。

幼年时期的境遇,使他对劳动人民的生活疾苦有着一定的了解和同情,对清朝官吏的横暴、赋税的苛重、社会的黑暗抱着强烈的不满,所有这些,对他后来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无疑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孙中山出生前两年,太平天国运动在国内外反对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是,它播下的革命火种却是无法完全扑灭的。在太平天国革命的摇篮——两广地区,许多参加过这次革命的老战士,散落民间,到处传讲太平天国英雄们的斗争事迹。

孙中山在塾时,教师为洪杨中人,尝从容讲演当年历史。有太平天国败亡后仅存一老军者,亦尝至塾中伴谈,所言尤多感慨。学童以得此观听为乐艺,而先生见闻之后,英气溢于眉间,有时原原本本,抵掌而谈,使后来者咸得闻知。老军见其热忱种族观念,志愿非常,益加亲昵。一遇无事,则与先生评述当年战事,及洪秀全之为人。兴之所至,辄以洪秀全第二勉先生。先生得此徽号,视为无上之荣,亦慨然以洪秀全自居。同学闻而贺之者,大有人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