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们的英雄形象和他们的反清理想,对幼年的孙中山有着巨大吸引力,给他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以后,孙中山在香港雅丽氏医院附设的西医书院学习时,就“常常谈起洪秀全,称为反清第一英雄,很可惜他没有成功”。当他1895年冬在日本时,喜欢讲说故事,“而他所谓故事,即洪秀全如何起兵广西,定都南京”等等。
自然,当时的孙中山还处在童年时代。农民的贫困生活,太平天国的革命故事,虽然为他以后革命思想的形成埋下了种子,但整个说来,还很难说他这时已具有一种明确的政治思想,也很难说他这时已经立志终生献身革命。
如果孙中山只是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他确实最多也只能成为“洪秀全第二”。但是,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毕竟已经不是洪秀全那个时代了。尽管孙中山出生时,距洪秀全的死去只有二年;孙中山和洪秀全又都是广东人,两人的家乡相距只有一百多公里;但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步伐走得太快了!就在洪秀全死后这些年代里,中国资本主义的近代工业已经开始出现,在海外华侨中也有了一批华侨资产阶级,其中就包括孙中山的大哥孙眉。
孙眉(1854—1915),比孙中山大12岁。他的少年时代也是在广东农村的劳动生活中度过的。15岁时,就到邻村的地主家做长工。1871年,因为家里的生活困难,应夏威夷政府的招募,出国赴檀香山做华工。起初,在菜园中、在农牧场里做雇工。过了几年,又到夏威夷群岛五大岛之一的茂宜岛去垦荒耕种。经过不懈的努力,他逐渐发展成一个华侨资本家,自己开办了牧场、商店,兼营酿酒、伐木等业,以至有“茂宜王”之称。
据檀香山华侨、兴中会的第一批会员郑照言说:孙眉“自有大牧场,领地六千英亩。其中畜牛、马、猪、鸡、火鸡等牲口数万头。场地有山林,有平原。工人逾千,华人土人各半”。
孙中山的境遇在1878年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个改变他的人就是他的长兄孙眉。
1878年,也就是孙中山12岁那年,孙眉派人把他母亲和孙中山接到檀香山居住。同年,孙眉寄回的侨汇逐渐成为孙家经济的主要来源。父亲不再当更夫,有时甚至还雇工从事耕种。从这年起,孙中山家庭的经济状况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开始时,孙中山在孙眉的店中帮助店务。不久,孙眉把他送进了火奴鲁鲁意奥兰尼学校(Iolani College Honolulu)学习英文。该校系英国圣公会史泰利主教(Bishop Staley)于 1862年创立,1872年由韦礼士主教(Bishop Willis)接办。韦礼士为了让该校的中国学生皈依上帝,有计划地安排了一些宗教课程。很快,孙中山对基督教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除了平日功课外,在校亦热衷于读圣经及参与宗教活动,并且准备受洗入教。这件事,让孙眉大动肝火。孙眉认为:只有中国的教化最好,除了中国的教化以外,无论什么教,都是不正派,都要反对的。于是,1883年,孙中山被遣返回了翠亨村老家。不过,在檀香山的这几年经历,对孙中山的影响十分巨大,特别是西校的教学方法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