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上书中首先说明了自己的用意。他说:
某留心经济之学十有余年矣,远至欧洲时局之变迁,上至历朝制度之沿革,大则两间之天道人事,小则泰西之格致语言,多有旁及。方今国家风气大开,此材当不沦落,某之翘首以期用世者非一日矣,每欲上书总署,以陈时势之得失。
某今年二十有四矣,生而贫,既不能学八股以博科名,又无力纳粟以登仕版,而得之于赋畀者;又不敢自弃于盛世。今欲以平时所学,小以试之一邑,以验其无谬。
接着,孙中山就振兴农桑、戒绝鸦片及普及教育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认为倘能举而行之,则是中国的一大幸事。
从这封上书可以看出,此时的孙中山特别注重农业问题,有明显的重农倾向。他的关于振兴农桑的设想在后来一篇题为《农功》的文章中,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在他看来,“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备具,巨细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也”。
1892年7月,孙中山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毕业后在澳门、广州两地行医。虽然他的医术精明,求治者颇众,“尤擅长外科和治疗肺病”。但是,此时孙中山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他认为“改良祖国”还是要从政治入手,“我因此于大学毕业之后,即决计抛弃其医人生涯,而从事于医国事业”。但是,怎样“医国”呢?孙中山一时也觉茫然。恰在此时,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开设讲堂,与诸学生日夕讲业,大发求仁之义,而讲中外之故,救中国之法。孙中山知道康有为讲求西法,有志改良国家,因此,很想与康有为结交,但由于康有为看不起孙中山而未果。
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说:
康初讲学于长兴里,号长兴学舍,好浏览西学译本,凡上海广学会出版之书报,莫不尽量购取,长兴学舍旋移于广府学宫,改名万木草堂,与双门底圣教书楼相距甚迩。时总理假圣教书楼悬牌行医,因康常在该书楼购书,知其有志西学,欲与结交,爰托友人转达。康谓孙某如欲订交,宜先具门生帖拜师乃可,总理以康有为妄自尊大,卒不往见。
另据陈少白在《兴中会革命史要》中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