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孙中山还特地去万木草堂找过康有为,可惜“刚巧他还没有开学,没有见着”。
尽管如此,这一事件本身足可说明,此时的孙中山,试图寻找的是一条改良祖国的道路。
在与康有为结交未果后,孙中山决计上书李鸿章。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不是一个突发的偶然的举动,而是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李鸿章筹办洋务多年,是当时举世公认的较开明的实权人物,又曾是香港西医书院的赞助者。在当时的情况下,孙中山选择李鸿章为上书对象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
1894年初,孙中山抛开广州药店的事务,回到翠亨村老家关起门来起草上李鸿章书。经过十余日,书稿写好,孙中山请陆皓东、陈少白帮助修改后,就准备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他先与陆皓东前往上海,见到了郑观应,托他想出一个能够拜见李鸿章的办法。郑观应给盛宣怀写了一封信,详细介绍了孙中山。在这段时间里,孙中山在郑观应家里,还结识了另外一个改良主义人物、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王韬。王韬把孙中山的上书也作了一些修改,然后把孙中山介绍给他的正在李鸿章手下当幕僚的朋友罗丰禄、徐秋畦二人,托他们想办法将孙中山引见给李鸿章,结果当时正值甲午中日战争即将爆发,李鸿章借口军务繁忙,没有接见,书稿呈上去也如石沉大海。孙中山希望落空,上书李鸿章的事情遂告一段落。
关于此次上书的过程,陈少白在《兴中会革命史要》中这样写道:
孙先生到了上海,找着了一个香山人,就是著《盛世危言》的郑观应(字陶斋),托他想方法见李鸿章。有一天,在陶斋家里碰到一位太平天国的状元王韬(号紫诠,别号天南遁叟)。王韬曾到过香港,助英国牧师沥博士(Dr.Legge )翻译四书五经。沥博士回英国,也请王韬同去,在英国住了几年,后来,回到香港,为循环日报主笔。再回上海来,声名很盛,笔底下对于世界智识,也很充分。并且他是和太平天国有关系的人,所以孙先生在陶斋家里和他一见如故,就把他那篇大文章,同王韬商量起来,王韬也重新替他加以修正。这时候,王韬有一个朋友在李鸿章幕下当文案,王韬就写了封信,介绍孙先生到天津,见这位李鸿章幕下的老夫子,同老夫子商量商量,或者可以见李鸿章。孙先生快乐极了,就到天津去见老夫子。那时候,刚好中日大战打得厉害。李鸿章至芦台督师,军书旁午,老夫子把孙先生的大文章送到李鸿章那边去,李鸿章是否看过,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后来李鸿章说, “打仗完了以后再见吧。”孙先生听了这句话,知道没有办法,闷闷不乐地回到了上海。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是他为实现“改良祖国”的抱负所迈出的一个重要步伐,而《上李鸿章书》的内容也最集中地体现了他改良的思想。孙中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