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接着,孙中山在上书中具体阐述了他的主张:
所谓人能尽其才者,在教养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也。所谓地能尽其利者,在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耨有器也。
所谓物能尽其用者,在穷理日精,机器日巧,不作无益以害有益也。
所谓货能畅其流者,在关卡之无阻难,保商之有善法,多轮船铁道之载运也。
从这四个方面看,此时孙中山所关注的仍局限实业层面,尚未涉及政治层面。其中主要的思想已在四年前上郑藻如书中提出过,只不过这次是更加具体和充实而已。
今天看来,孙中山的改良思想很可能是受了何启、郑观应、王韬等早期改良思想者的影响。
何启(1859-1914),字迪之,号沃生,广东南海人。早年留学英国,1890年当选为香港议政局议员。孙中山就学香港西医书院时,他是该校名誉秘书,又是孙中山法医学和生理学两门课程的老师,孙中山受他的影响应是很自然的事情。1887年,何启针对曾纪泽的《中国先睡后醒论》,发表了《书曾袭侯<中国先睡后醒论>后》一文,对曾纪泽的观点进行了驳斥。
曾纪泽认为:19世纪 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忽然醒悟”的表现,中国已不再沉睡。他对政府优先加强军事力量的政策表示赞成,并且说,“当中国把她的房子整理好后可以实行改革,但是只有在她觉得门闩和顶木是可靠的时候,才是讨论这种改革的适当时机。”何启对此严加驳斥,他认为中国当时非但未醒,而且愈益走入迷途。何启指出,中国在她把房子整理好之前就把门用“门闩”关起来是愚蠢的。因此他把曾纪泽的优先顺序颠倒过来。“一定要有一支有效的海军,但在此之前必须先进行改革”。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对洋务运动的批评与何启的观点十分相似,孙中山很可能读过何启的这篇文章并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启发。1894年,何启又刊行了《新政论议》两种,进一步发挥了前述观点,并提出七项改革措施:“择百揆以协同实”;“厚官禄以清贿赂”;“废捐纳以重名器”;“宏学校以育真才”;“倡文学以救多士”;“行选举以同好恶”;“开议院以布公平”。可见,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中“人尽其才”一节所涉及的内容与何启在《新政论议》中的观点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表明孙中山受其影响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