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学校和教师(2)

毛泽东传:峥嵘岁月 作者:李锐


湖南本是一个落后的省份,一个闭塞的山国。可是在交通逐渐发达的近代,又是南来北往的走廊。由于落后和闭塞,封建主义在这里比在沿海省份有着更深的基础;由于在近代成了南北交通要冲,它又无法继续保持落后的闭塞的状态。因此,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这里就成为新旧斗争最尖锐的地方之一。顽固派坚决排斥一切新的事物。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曾经因为坐小火轮回家奔丧,竟在长沙官绅中引起物议,几年不息。郭嵩焘曾经因为做了中国的第一任驻英公使,并且写了一本《使西纪程》,主张改革,就被长沙的官绅指为汉奸。19世纪90年代,维新派在湖南遭受到的反对,也是一切省份中最猛烈的。可是,也正是在这里产生了争取实现民主制度的最热烈的斗士。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湖南维新志士谭嗣同、唐才常(唐才常(1867—1900),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的急进分子。1898年戊戌政变后从日本归国,联合会党分子组织自立军,计划在湖北各地发动起义,因事泄被捕,1900年被杀于汉口。他的活动对清末革命运动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等提倡变法救亡。1897年,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徐仁铸等都是维新分子,与谭嗣同、唐才常合作,创办时务学堂,聘梁启超为总教习。同时办交通,开矿业,练民团,设武备学堂,出版《湘学新报》和《湘报》;又设“南学会”,会员达千余人,各县并设分会。谭嗣同、唐才常等借学堂、学会倡导新说,攻击清政府。在维新派活动的时期,全国设立的学会、学堂和报馆共51所,湖南即占了16所。因此,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这时,封建地主阶级学者、湖南有名的劣绅王先谦、叶德辉率领顽固派党徒,自称“保卫圣道”(叶汇辑反对康、梁文字为《翼教丛编》),用各种卑劣手段向维新派大肆围攻,要求清政府杀康有为、梁启超,并用暴力驱逐维新派分子出境。1900年唐才常自立军起义失败后,顽固派曾屠杀湖南维新人士100余人。后来黄兴、宋教仁等建立了革命团体“华兴会”,它以后和“兴中会”、“光复会”合并为“同盟会”。1906年在萍乡、浏阳、醴陵爆发了矿工和农民的反清起义。这些曾经扫过黑暗天空的先辈的闪光,此时仍在起着点燃心火的作用;革命志士的英雄业绩,使觉醒的知识分子和爱国青年感到振奋,前仆后继地涌进了斗争的前列。

第一师范是一所免费的公立学校,其任务是培养小学教师。中等以上人家的子弟,志在投考大学的,都不进这个学校,而进公立的或私立的普通中学;只有家境贫寒或因各种原因得不到家庭接济的青年,才争取进这个学校的机会,这样的青年是很多的。因此,要能考进第一师范,还必须具备学业优良的条件。当时国家的局面动荡不定,师范学生毕业以后的出路并没有保证,这使得学生们在毕业前就必须为自己的前途打算。有些人为将来的职业而结合起来,也有些人为共同的志向而结合起来,学生的活动是很多的。

毛泽东进入第一师范后,就充分利用这个环境,专心打好学问的基础,探求人生和救国的根本道理,并刻苦锻炼自己。他在这个学校里,遇到了继承王夫之、谭嗣同精神的好老师,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并且最后结成一个团体,为探求改造中国的真理而共同努力。他回忆当时的情况说道:“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因此,在五四运动前后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在毛泽东的带动下,第一师范成为湖南革命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者活动的一个基地,在当时的革命运动中常起着带头的作用。1918年,毛泽东等发起组织新民学会,会员中的大部分是第一师范的学生。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骨干,有许多也是第一师范的学生和教员,如学生中有蔡和森(蔡林彬,蔡林是双姓,六班)、何叔衡(瞻岵,讲习科第一班)、陈章甫(陈昌,二班)、罗学瓒(荣熙,八班)、张昆弟(芝圃,六班)、李维汉(和笙,二部一班)、郭亮(靖笳,二部三班)、夏曦(蔓伯,十六班)等;教员中有方维夏和徐特立等。以上蔡、何、陈、罗、张、郭、夏、方等人,都已在革命斗争中先后英勇牺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