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咖啡吧创意出炉(5)

星巴克:关于咖啡、商业和文化的传奇 作者:(美)泰勒·克拉克


1981年年初,舒尔茨注意到汉马普拉斯公司账面上有些奇怪的现象:西雅图的一家小公司“星巴克咖啡、茶和香料”下了大量订单,购买某款滴漏式咖啡机,数量甚至超过了梅西百货。当时距离微软和亚马逊在线的迅速崛起还尚有时日,因此在大多数东海岸美国人的心目中,西雅图和阿拉斯加一样是个偏远落后的地方。特别是在纽约,很多人还认为在西北部地区,人们还在依靠篷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舒尔茨对于这一账面上的数字感到非常好奇,于是决定去现场一探究竟。

人们也许会将精品咖啡业与愤世嫉俗的嬉皮士联系到一起,但他们对此还颇为得意。有个广为流传的逸事是,舒尔茨声称自己到达西雅图时,给杰里·鲍德温带了一份非常尴尬的礼物—一罐超市咖啡,但鲍德温却说根本没有这回事。那年春天,当霍华德·舒尔茨走下飞机时,他几乎对咖啡一无所知,而且从未对咖啡有过任何兴趣。可是这种局面很快将发生改变。在入住酒店之后,舒尔茨就前往派克市场的星巴克店去领略那里的咖啡风采。据他所说,自己品尝的第一口咖啡意义非凡,那句话本身就是一句很好的广告。他在自己的书中这样写道:“……那里面似乎是个膜拜咖啡的殿堂。”当星巴克的员工毕恭毕敬为他呈上一杯咖啡时,他回忆道:

……蒸腾的香气扑面而来。里面肯定加了奶和糖。我微微啜了一小口。啊!我把脑袋朝后一甩,眼睛睁得大大的。甚至只是啜了一小口,我就可以说这是我喝过的最浓烈的咖啡了。看到我的反应,星巴克的人都笑了。“是不是太浓了?”我咧嘴一笑,摇摇头,接着又啜了一口,然后又啜了一口。这次,咖啡溢满了我的口腔,我可以品出更多的味道了。喝完第三口,我完全上瘾了。我感觉像是发现了新大陆。

再次体验到醍醐灌顶一般的感觉,让舒尔茨也为之一震。很快,这位销售大鳄就对鲍德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意为他开拓市场。正是这位博学多才的鲍德温将星巴克组建成一家反资本主义的企业。(泽夫·西格尔于1980年将自己的份额出售,戈尔登·鲍克则是在忙于创建其他企业,如红钩啤酒厂和《西雅图周报》等,所以都是鲍德温在打理星巴克的一切事务。)

鲍德温仍是犹豫不决,他意识到此时已到了引入专业性商业人才的时刻,但舒尔茨突如其来的热情还是让他感到有些唐突。鲍德温希望企业保持小规模的水平,而舒尔茨却坚持要把企业打造成全美范围内的大赢家。舒尔茨心意已决,在接下来的一年当中,他多次制造机会飞往西雅图,坚持不懈地游说鲍德温。在餐桌旁、在电话中,他运用自己娴熟的销售技巧,告知鲍德温,若是愿意扩大规模,“你们就可以为更多人带来财富”。鲍德温想方设法予以拒绝,而舒尔茨则是变本加厉地进行游说。他谈及了星巴克的命运,还说要鼓足勇气大胆求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鲍德温终于被说动。舒尔茨如愿加入星巴克,但公司却无法提供太高薪酬,是否真能完全接受他的建议也并无保障可言。好在舒尔茨不是一个轻易妥协的人。1982年8月,他和太太带着行李和金毛猎犬乔纳斯,驾驶着奥迪5000,不远万里前往西雅图。

尽管两人性格迥异,但是鲍德温和舒尔茨还是相处得非常融洽,甚至舒尔茨夫妇初来乍到时,还在鲍德温家住了几个星期。同事们也很快接纳了舒尔茨。吉姆·雷诺兹曾担任星巴克的咖啡烘焙师,留着爱因斯坦式的发型,据他讲:“因为性格使然,他的到来的确不同凡响。也许我不见得认可他在商业上的主张,但鲍德温和我都非常喜欢他这个人。”他对年轻人的影响越发明显。鲍德温的继子罗杰·舒曼自十几岁起就在星巴克工作,他认为“舒尔茨极富领导力,而且号召力极强;你就是愿意围着他,按照他的指引行事”。据其他人讲, 舒尔茨也非常享受围着围裙,向顾客销售苏门答腊咖啡豆的过程。

但在舒尔茨1983年前往意大利米兰之后,却越发显得不得志。他为了星巴克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和曼哈顿舒适的生活,但鲍德温还是不愿接受他意式咖啡吧的想法。鲍德温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就是对销售杯装咖啡不感兴趣,当时我们关注的是品质和在家调制咖啡,因此将公司向食品服务业转型根本不具什么吸引力。”舒尔茨对此几乎忍无可忍。据一位早期星巴克的员工道恩·皮诺讲:“当霍华德从米兰回来之后,他整个人几乎是疯掉了一般,他逢人便说,‘应该改售饮品,这样才能赚钱,我们不这么做才真是丧失理智’。一旦霍华德下定决心要做什么事,他就会义无反顾,什么都无法阻止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