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相辅相成关系,不是半夜一点给最好的死党发微信,而是去接触那些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弱连接(就算目前生活还不需要改变也要早早积累)。有了弱连接的协助,我们周围的其他圈子——特别是20多岁年轻人削尖脑袋想加入的圈子,看起来也就不再那么高高在上、深不可测了。突然间,世界好像变小了,小到更容易找到切入口了。总之,我们越懂得事情运作的方式,日后就越得心应手。
请求帮忙是开始的第一步。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是个典型例子。
》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
十八世纪末期,本杰明·富兰克林还是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名州级议员。他想争取到另一名国会议员的支持。在他的自传中,他回忆了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我想赢得他的认同,然而卑躬屈膝不是我的风格,于是我换了一种迂回战术。听说他收藏了一本非常罕见稀奇的书,于是我写了张字条给他,说我特别想欣赏拜读一下,而且很客气地询问是否可以借我几天。他二话不说便把书送了过来,而我则在一周之后归还,并附上了一张字条,表达我深深的感激之情。
结果,当下一次我们在国会碰面时,他竟然主动找我谈话(之前从没发生过),而且非常客气;随后,他在各种场合也都表现出对我的认同。于是我们成了好朋友,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他去世。这件事再次印证了一则我听过的古老格言:“曾经善意渡你的人,极有可能再帮你第二、第三次,就算你不开口,他也会主动帮忙。”(He that hath once done you a kindness will be more ready to do you another than he whom you yourself have obliged.)
我们常以为,只要人家喜欢我们,就会帮助我们,因为圈子文化里的运行模式就是如此。不过,从富兰克林效应(Ben Franklin Effect)以及随后的经验主义研究证明,事情的运行模式正好反过来:我们往往要依靠那些并非很熟的人帮忙。
一旦弱连接帮了我们,他们中的一些人就会开始喜欢我们,有些甚至会变成我们生命中的贵人。富兰克林相信,想取得一个人的支持,那就先找他帮个忙。事情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而他也确实身体力行地证实了这一点。
富兰克林效应证明态度决定行为,而行为也可能影响态度。若是我们帮了某人的忙,自然会以为自己喜欢那个人。因为喜欢,我们便愿意再帮那人第二次、第三次……
“登门槛策略”(Foot-in-the-door technique),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得寸进尺法”,也和富兰克林效应相近,亦是先从小的要求开始,再慢慢提出更大的要求。两者同样指出,一个协助会衍生出更多的协助,假以时日,就从帮小忙变成了帮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