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品德高尚的人做朋友
孟子说:“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来打扰,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假如带他到齐国的庄、岳那样的闹市,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再说楚国话,也不可能。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推荐他到王宫里。(假如)在王宫里的人不论年长、年幼、地位低、地位高都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王还会跟谁一起做坏事呢?(相反假如)王宫里的人,不论年长、年幼、地位低、地位高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王又会跟谁一起做好事呢?单是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这就是环境的力量。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生活在雾霾的天气里,整天跟一群性情暴戾的酒肉朋友在一起,就算有养生的心,也没有养生的条件。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母亲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很多的心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号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母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母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母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适于成长的居住环境,由“近墓”之所迁至“市旁”继而到“学宫之旁”,可见她多么重视环境的选择。《颜氏家训》中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这是说人在小的时候,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定型,他所亲近的朋友,所受到的熏陶,对他今后的发展都是有莫大影响的。言谈举止都不是孩子所刻意学习的,只是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定的品德习惯。
孟子以楚大夫想让他的儿子学习齐语为例,阐述了如果想让宋王学好,只靠一个“善士”去开导他是没用的,必须让宋王置身于众多善士之间,从而使宋王没有办法不向善。孟子在这里强调了外部环境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影响。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主观上想学好,却没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不行的。
同样,我们交朋友时也要有所选择。品性不好的朋友首先会让我们身处险境,产生人祸,也不会有好的心态影响我们。真想多活几年,有好的生活质量,就要结交高质量的朋友。闲暇时三五好友一起运动运动,互相纾解压力,帮助彼此化解愁闷,这有多好呢。好的朋友就像孙悟空脑后的救命毫毛,关键时刻定能让人逢凶化吉,遇难成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