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正走在广场上,看到一个人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抬头向天空望去,你很可能会继续走自己的路,丝毫不关心。但是如果是有五个、十个,甚至二十个人都在那儿驻足向天空观望,你就很有可能想也不想地停下脚步,像他们那样望向天空,抬头望的人越多,让你驻足观看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可见,我们是如此容易地受到影响,以至于会放弃原先认为正确也确实是正确的判断。在一个充满明哲保身思想的社会里,见义勇为的人会越来越少,道理如上。当大家都缩头的时候,我们也就不愿出头,而当有人带动,整个大环境都见义勇为的时候,我们也就变得勇敢。这与善恶感关系似乎不大,而是作为人,容易被环境影响,被他人带动。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这是孟子给我们作的一个譬喻。意思是说:生活在丰衣足食、富裕年代里的青年子弟,容易依赖成性、懒惰;而生活在灾荒连年、暴力抬头的社会里,年轻人就容易学会逞凶斗狠,暴戾成性。这不是人的本质有什么差异,而是环境和教养的不同,让他们内在的心念和价值观念起了变化,外在的行为也就跟着改变了。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为什么会有恶行呢?社会环境的影响。
孟子以富岁、凶岁的子弟为喻,意在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好的社会风气能催人向上,不良的社会风气容易使人堕落,因此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是王者应该重视的。而对君王而言,如果其周围都是贤明的人,则君王断不至于昏庸;相反,如果周围都是奸佞之徒,则君王也断不会开明。
宋朝时的张奎每次请朋友到家做客,她都在窗外悄悄听着,如果朋友和儿子谈论学问,他的母亲就设宴招待;如果是嘻嘻哈哈,不谈正事,就不管饭。这说明她重视儿子结交什么样的人。古人结交朋友还注意“结交胜己者”,就是结交才能超过自己的人,以便在交往中受到良好影响,取长补短。
现实中,人与人的交往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受到种种环境的影响。谈到这一问题,我们自然会想起西晋思想家傅玄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现在常用来比喻经常与优秀人才交往,自己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亦然。的确,生活中,我们都会在不经意间接受来自环境的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不知不觉地改变了自己的品行。古往今来,有许多真实的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因此在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应该学会明辨是非,尽量做到“交益友而不交损友”,通过与益友的交往,不断提高修养, 《论语·里仁》中说:“见贤思齐焉。”如果一个人周围都是一些道德高尚的人,那么这个人也会通过努力,去赶超他们;同样地,如果一个人总是与一些道德素质低下的人交往,久而久之他的品性也会变得恶劣。
人性本善,那么为什么会有种种恶的出现呢?就是环境使然。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人修身养性的办法:一曰清心寡欲,即不要追逐名利,抑制欲望,不受外界物欲影响;二曰求其放心,就是要向内心探寻,恢复人固有的善心——仁、义、礼、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