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和王同惠都是著名学者吴文藻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得意弟子。
瑶山调查是吴文藻特意为他俩接触中国社会实际安排的研究课题。当时,费孝通从清华研究院毕业,王同惠在燕园社会学系读大三。此前,他俩成为恋人,共同翻译一位瑞士神甫所著《甘肃土人的婚姻》。王同惠曾问费孝通:“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能自己写这样的书?”
他们为此而结婚,走进了瑶山。白天,费孝通作人体测量,王同惠调查社会生活。晚上,他们讨论当天搜集到的资料和第二天的调查内容。
实地调查中,对瑶民的风俗习惯,他俩充分尊重。每天同瑶民一同聊天、做活,为瑶民看病治病,很受瑶民信任与喜爱。
几个月里,费孝通和王同惠日餐淡饭,夜卧土屋,艰辛、快乐地推进调查日程,并向《北平晨报》发回“桂行通讯”。
带着田野清新气息的实地调查报告,讲述着当时中国人类学学者在前沿地带的新发现,吸引了师友、同人们的浓厚兴趣。
他们的老师吴文藻写道:“常常得到他们的‘桂行通讯’和报告,字里行间充满了快乐,勇敢,新颖,惊奇的印象,读完了总使我兴奋。社会人类学在中国还是一门正在萌芽的学问,一向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我自己数年来在悄悄地埋头研究,常有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之感。这一对‘能说能做’的小夫妻,真鼓起了我不少勇气。”
但是,瑶山里的一场意外,致使这对夫妻天人永隔。
费孝通被村民救出后,送到广州疗伤。他要完成亡妻遗愿,在病房里整理田野笔记。在广州到上海的船上,仍不辍笔。回到北平后,他终于把全部笔记整理完毕,署上夫妻两人的名字,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
书名:《花蓝瑶社会组织》。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出版的第二本书。
1935年底,他在瑶山调查中受重伤,被救出后,回到家乡江苏吴江养伤。
当时,他姐姐费达生利用留学日本学到的先进缫丝技术,在开弦弓村帮助农民办起一个蚕丝生产运销合作社。合作社在农民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作用吸引了费孝通。他一边养伤,一边“在村子里顺便访问了老乡们的生活”,对村民生产中的农田安排、种稻、渔业、运输和生活中的住房、衣着、营养、娱乐、礼仪开支等,都做了很细的观察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