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民盟成立的话题,绕不开救国会和沈钧儒。
要了解救国会和沈钧儒,书刊资料不少,不难找。这里借盟内名记者陆诒的文字呈现片段。
抗战前后,陆诒曾任重庆《新华日报》采访部主任、重庆《大公报》记者,采访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贺龙以及许多国民党的高层政要和高级将领。他热心新闻教育,兼任过重庆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的代理校长,以及达德学院新闻专修班主任、教授。
著名作家夏衍说:“抗日战争时期有三位出色的新闻记者,这就是范长江、孟秋江和陆诒。”
在《抗战前夕的救国会》一文中,陆诒回忆沈钧儒当年在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大学教授救国会,乃至全国救国会成立过程中的经历,有如下记载: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一二·九”运动后,12月12日,上海文化界马相伯、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陶行知、李公朴、金仲华、钱俊瑞等二百八十多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12月27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举行成立大会,选举马相伯、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陶行知、李公朴、王造时、史良、江问渔、沈兹九等三十五人为执行委员。讨论救国会名称时,沈钧儒提出,为避免日方干扰和捣乱,名称上不提“抗日”或“反日”等词汇,得众人同意。
1936年1月,沈钧儒、孙怀仁、周新民、潘大逵、吴清友、张定夫等,发起成立大学教授救国会。同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四周年纪念日上午,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宣布成立。当天会议由沈钧儒主持。他说—
今天是我国最惨痛、最光荣的一天!四年前的今天,十九路军在敌军进攻面前分期抗战,历时三十四天,不惜重大牺牲,写下光荣的历史篇章。肉体给炮弹摧毁,鲜血流遍了庙行、吴淞、江湾、八字桥等地,使这些地方成为永放光辉的地名,而军队番号如十九路军的七十八师、六十师、六十一师和第五军的八十八师也给人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总结教训可归为三点:(一)军人应捍卫国家,以尽天职;(二)民众要团结起来,支援抗战;(三)当前求保持和平是梦想,只有抵抗侵略才能求得民族生存。
这段文字摘自《爱国主义的丰碑—中国人民救国会纪念文集》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