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留给自己一点空间(2)

品味四讲 作者:蒋勋


“鼎”也代表了老百姓“民以食为天”的意义,身为一个执政者,你最大的责任在使老百姓能够吃饱饭、能够安居乐业、能够有事情做。在汉民族、在亚洲地区,对于政权和吃饭、政权和食物之间的关系会特别强调,西方倒不会有这么明显的连接。所以汉民族这一句“民以食为天”的古话,可能到今天对亚洲很多地区的执政者来说,都还是有意义的格言吧!

在早期如史前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多从事游牧或狩猎,大部分食物是从动物取得,例如牛肉、羊肉;渔猎人口还可取到鱼肉。不过一般来讲,若是深处内陆或河流稀少区域的话,想要吃到鱼肉并非易事。

我自己有过一个经验。有次和朋友到蒙古国,从乌兰巴托走大草原到戈壁这一区域。他们的羊肉非常鲜美,刚开始可能我们来自南方较少吃羊肉,所以觉得羊肉也蛮好吃。可是十四天下来,我觉得自己很想变成一头羊,可以趴到草原去吃草——因为每天的食物完全没有植物类,一大早起来的早餐就是一大块羊肉,午餐晚餐也一样,到最后觉得全身都是羊的味道,然后才感觉到自己在食物的习惯里,有一种对植物的想念。

植物指的是青菜或者豆类,就是你会感觉到植物放在口中咀嚼的快乐。所以我当时真的做了一件傻事,就是去拔了一些青草放在嘴巴里去咬、去嚼。我由此想到,大家常常讲的“山珍海味”,“山珍”指的大概就是所有动物的肉类,比如果子狸,有些人专门爱吃一些奇怪的山产;所谓的“海味”,就是龙虾、鲍鱼这种海里的东西。我们发现山珍海味就是所谓的荤菜,不包含五谷或者植物类的食物。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以我自己的成长背景来说,我觉得这些年大家对食物的感受性改变很多。

我的童年到青少年应该是在台湾五六十年代,当时经济条件还不好,大部分家庭都有自己的副业。所谓副业,就是种菜、养鸡、养鸭或者是养鹅,当然也有养猪的。我记得每一家的门口,都会有一个瓮放置pun,闽南语的“pun”就是馊水,类似现在的厨余,把剩菜剩饭集在一起当作猪鸡鸭的饲料。我记得那时家里中饭、晚饭吃的大部分都是菜类,早上是稀饭配点豆腐乳、酱瓜、花生米,甚至有时候连这些小菜都没有。我印象很深的是有时稀饭会拌上猪油和酱油,或者白砂糖,就已经觉得很满足了。现在碰到同年龄的朋友,大家谈起来当年早上的一碗热稀饭,里面还调上猪油和酱油,就觉得好像是人间美味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