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代以来,《三字经》、《百家姓》等童蒙读物就一直流行,影响了近千年的儿童教育。《神童诗》也是这类儿童读物,而且因为五言押韵,可以朗朗上口,便于背诵,流传极广,影响也非常深远。
《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完全以功利的态度,教导孩童读书,而且把读书人的地位抬到上品,其他行业都是下等。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今天,成为大多数中国人“读书—考试—做官”的思想基础,也使得教育缺少多元与开放的精神。
读书求学,对儿童来说,应当是开启心灵的过程,引导他们探求知识的乐趣,让他们在接触世界时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愉悦,充满了生机。
《神童诗》的教育理念,未免实际得庸俗,使孩童尚未涉世,先学了一套功利主义的目的与手段。请看这一段:“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再说下去,就更具体了,告诉孩童们要好好读书,好好做功课,好好考试,考试考得好,名登金榜,便能光宗耀祖:“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神童诗》说到赏心乐事,最美满的人生处境,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也成了挂在中国人嘴边的俗语,反映了一般人对人生幸福的解释。不但是古人有此想法,随便问问现代的中学生,也有不少的理想人生,大体与此相近。
功成名就之后,想的不是造福人群,而是如何享受生活,如何欢度良辰美景:“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有名闻富贵,无事散神仙。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真是享乐主义的极致,而且儒道相通,融合人间富贵与自然天趣。难怪中国人从小就立志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