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春秋的丝绸

雅言与俗语 作者:郑培凯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丝绸闻名世界,古希腊人就知道东方有丝绸,称之为Seres,并以之指称中国为“丝国”。我们小时候读古代史,课本里还有三皇五帝的传说,指明了是黄帝的后妃嫘祖发明养蚕缫丝,说有五千年的历史。后来当然知道传说的历史不可信,黄帝究竟是否真有其人还是个疑问,遑论嫘祖发明丝绸的工艺了。但是,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从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绸片,经碳十四测定,确定有五千年的历史,倒叫人联想,历史研究强调的是证据,怎么也会“风水轮流转”,一似禅宗说的“老僧幼年看山是山,三十年后看山不是山,到如今看山又是山”。不但如此,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到七千年前的遗址,出现了纺织工具,以及一件骨盅上清晰的蚕形雕刻,让我们不禁要遐想,也许在七千年前,比传说中的黄帝还要早两千年,中国就已经发明了织造丝绸的工艺了。

这些考古发现的丝绸残片或纺织工具,都是零零碎碎的,很难拼成一幅幅完整的图像,让我们对远古丝绸的工艺有一个清晰的形象认识。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纺织品,虽然时代较晚,距今约两千两百年,却提供了大量丝织实物,除了帛书、帛画之外,还有各种成衣、绣枕、巾、袜、香囊、鞋、袋套,其中有纱、有绢、有绮、有罗、有锦,展示了精致美观的丝绸工艺。二〇〇七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中,江西靖安大洲坳的东周墓,又发现了大量的丝绸,比马王堆汉墓的年代要早四百年左右,而且工艺细致精美,令人惊叹。除了墓中出现的丝绸之外,大墓中埋葬了四十七口棺材,其中至少有四十五口都是十五岁至二十五岁的少女,每个人身旁都有纺织工具,想来是一群殉葬的纺织女工,年纪轻轻就成了陪葬的牺牲品。

沈从文的助手王女士问我,想不想去参观一下?我说当然好,就趁着在上海开会之便,抽了两天时间,到江西靖安去了。靖安离南昌八十公里,四面环山,森林覆盖面积达百分之八九十,十分幽静。经过了几个古村落,基本保持明清的格局与风味,村头村尾可见森天的香樟树,至少也都是明清的遗老,在那里呼吸着历史翻腾的烟尘。发掘出来的春秋墓葬,就在公路边上,原来是开辟公路,打穿山包时意外发现了一条墓道,引得一些脑瓜子特别灵光的开路工动了邪念,夜里演出盗墓的戏码。说起盗墓,可是危险的勾当,即使瞒得住地方官府与百姓,却瞒不住自己心中犹豫未决的鬼神,难逃忐忑不安的心理焦虑,一不留意就露出马脚,抓进大牢。靖安春秋墓葬发现的引路人,也是这样的盗墓贼,至今还蹲在监狱里。终于看到了赭红色的锦缎,闪烁着诡异的光芒,躺在杉木棺材里,裹住一段段枯骨,从春秋中晚期一直沉默到今天。锦上织着弯弓狩猎的图案,蓄势待发,等了两千五百年,直到现在,才如飞箭离弦,射入我们讶异的眼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