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马勒与唐诗

雅言与俗语 作者:郑培凯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奥地利出现了一位音乐大师马勒(Gustav Mahler,一八六〇至一九一一)。他在世时以大指挥家名世,逝世之后逐渐为人奉为大作曲家。晚年作品《大地之歌》,融歌曲、室内乐与交响乐为一体,创造了一套极富个人色彩的交响诗,为西洋古典音乐的发展开拓了新局面。这套交响诗的灵感,却来自辗转译述的唐诗,见证了中国古诗的意境如何为马勒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虽然目前学者们对《大地之歌》六个乐章歌词的来源,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定论,却大体上认为:第一乐章源自李白《悲歌行》、第四乐章来自李白《采莲曲》、第五乐章是李白《春日醉起言志》、第六乐章则合并改写了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与王维的《送别》。比较麻烦的是第二与第三乐章。虽有马勒标出第二乐章原词作者Tschang Tsi(张籍或张继),第三乐章为李太白,然而学者却找不到相应的原作。这当然是因为辗转翻译唐诗,有的是法语拼音,有的是德语拼音,容易张冠李戴,还因为有时直译,有时意译,甚至随兴增删,借题发挥。

近来中国学者对第二乐章歌词的研究,找到了唐诗的原型,是钱起的《效古秋夜长》,显示了马勒所据的德文译本已经大动手脚。第三乐章的歌词,则可能是误译了李白的《宴陶家亭子》,再加上任意改写的诗句。

唐诗在十九世纪译成各种欧洲语文的过程,有相当大的随意性,但不管是意译、节译或是误译,都为近代欧洲文艺与音乐创作打开了一扇扇窗户,让诗人与艺术家的想象向着开阔的蓝天飞翔。《大地之歌》第二乐章及第三乐章歌词找不到原作,其实也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学西传的遭遇。若从原作文辞而言,则郢书燕说,甚至指鹿为马。但从传递异国诗歌意境而言,又何尝不可视作得鱼忘筌,得兔而忘蹄,甚至是得意而忘言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