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最利--“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佛法中讲闻思修三慧,首先是听闻,就是把佛法听闻进去。
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形成了不同的六种信息模式。耳根所对的是声音,佛门里常讲“耳根”最利。
在佛经中经常可以看到“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佛陀在讲法的时候,常常会提醒听法的人,要谛听--专注地听,认真地听,全神贯注地听。
因此,听闻能力是我们最需要认真训练的能力之一。
我们常常会认为:自己已经在听了呀,怎么会没有听闻的能力呢?其实,每个人的听闻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当我们内心散乱的时候,就听不进别人说什么。
还有一种情况,听的人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去接收,屏蔽掉自己不喜欢的信息。事实上,恰恰被屏蔽掉的那些信息,可能对自己最有益。
傲慢心比较强的人,在与人交往中或者听人讲话时,会快速地捕捉到对方的缺点,用自己的优点分别比较,傲慢心就开始滋长,对方说的什么话就听不进去了,即便人家说了很重要的信息也听不到了。
当我们心事重重的时候,只是在自己的情绪当中,就完全失去了听闻的能力。
总之,当我们被贪、嗔、痴、烦恼覆心的时候,正确的信息就进不来。当我们做到了谛听本身,就是去除了烦恼,就已经具备了正确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就有了“善思念之”的可能。
听闻,本身叫作闻慧,思叫思慧,最后是开智慧。
所以,佛门里有“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倾听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晚年的时候声望很高,拥有上千名学生。一天,这位两鬓花白的老者蹒跚着走进课堂,手中捧着一摞厚厚的纸张。他对学生说:“这堂课你们不要忙着记笔记,凡是认真听讲的人,课后我都会发一份笔记。一定要认真听讲,这堂课很有价值!”
学生们听到这番话,立刻放下手中的笔,专心听讲。但没过多久就有人自作聪明--反正课后老师要发笔记,又何必浪费时间去听讲呢?于是开起了小差。临近下课时,这些学生觉得并没听到什么至理名言,不禁怀疑起来:这不过是一堂普通的课,老师为什么说它很有价值呢?
课讲完了,阿那克西美尼将那摞纸一一发给每位学生。领到纸张后,学生们都惊叫起来:“怎么是几张白纸呀?!”阿那克西美尼笑着说:“是的,我的确说过要发笔记,但我还说过请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讲。如果你们刚才认真听讲了,那么请将在课堂上所听到的内容全部写在纸上,这不就等于我送你们笔记了吗?至于那些没有认真听讲的人,我并没有答应要送他们笔记,所以只能送白纸!”
学生们无言以对。有人懊悔刚才听讲心不在焉,面对白纸不知该写什么;也有人快速地将所记住的内容写在白纸上。
后来,只有一位学生几乎一字不落地写下了老师所讲的全部内容,他就是阿那克西美尼最得意的学生,日后成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的毕达哥拉斯。阿那克西美尼满意地把毕达哥拉斯的笔记贴在墙上,大声说:“现在,大家还怀疑这堂课的价值吗?”
阿那克西美尼一贯主张: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倾听。只有乐于并善于倾听,才可能成为知识的富翁;而那些不愿意倾听的人,其实是在拒绝接受财富,终将沦为知识的穷人。
仔细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如何好好生活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有一天,猫妈妈把小猫叫来,说:“你已经长大了,三天之后就不能再吃妈妈的奶了,要自己去找东西吃。”小猫惶惑地问妈妈:“妈妈,那我该吃什么东西呢?”
猫妈妈说:“你要吃什么食物,妈妈一时也说不清楚,就用我们祖先留下的方法吧!这几天夜里,你躲在人们的屋顶上、梁柱间、陶罐边,仔细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的!”
第一天晚上,小猫躲在梁柱间,听到一个大人对孩子说:“小宝,把鱼和牛奶放在冰箱里,小猫最爱吃鱼和牛奶了。”
第二天晚上,小猫躲在陶罐边,听见一个女人对男人说:“老公,把香肠和腊肉挂在梁上,小鸡关好,别让小猫偷吃了。”
第三天晚上,小猫躲在屋顶上,从窗户听到一个妇人向自己的孩子叨念:“奶酪、肉松、鱼干吃剩了也不会收好,小猫鼻子很灵,明天你就没得吃了。”
就这样,小猫每天都很开心,它回家告诉妈妈:“妈妈,果然像您说的一样,只要我仔细倾听,人们每天都会教我该吃什么。”
这个故事虽然很简单,但却能给予我们很深刻的启发: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很多时候需要我们用心去倾听,用心去学习。倾听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技能。
做一只善于倾听的小花猫吧!
从来没有一句话是无缘无故的
有一个小故事,说是一只羊、一头牛、一头猪,看到主人来了,羊很不高兴,扭头就走;牛也很不高兴,扭头就走;猪则狂吼着疯跑。羊和牛很奇怪,问猪:“我们都不喜欢主人,他来了,不高兴就差不多了,何必发疯一样地跑,还这么狂吼。”
猪对羊说:“主人来找你,只是要你的毛,你当然只是不高兴一下了。”又对牛说:“主人来找你,只是要你的奶,你当然也只是不高兴一下了。可是,主人来找我,是要我的命,我当然要发疯了。”
这个故事是说,我们在生活中,听别人的话,往往只听语言本身,基本上没有能力去听语言背后的因缘。而且,每个人的表达能力千差万别,表达习惯也都不一样,再夹杂着烦恼,基本上就掩盖了所要表达的真相,误解就这样产生了。
我们对别人的性格、能力、教育背景等因缘不了解,就很不容易真正去了解一个人,去理解一个人,那么就无法听懂他真正要表达的话,所以人们都会觉得自己很孤独,缺少知己。
即便是在一起生活的亲人,因为不善于或者不愿意去了解对方,也很难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或者说自己没有能力和意识去了解别人,只能被别人的语言蒙蔽,被激怒,被误导,更谈不上去帮助别人了。
所以,最有效的沟通不是相互间表达了什么,倾听了什么,而是理解。一个人这样表达,一定有其原因;那样表达,肯定有其道理。
能这样看问题,就能更快拨开语言的迷雾,找到问题的症结与解决方法。同时,自己的内心也能不被语言的假象牵制。
为什么我们经常吃苦头:听不见、听不懂、听不明白听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形容一个人比较乖巧、懂事;另一种是听别人讲话。好好听话,也有这样两层意思,一种是表达一个人谦虚,爱学习,尊敬师长;另一种是表达能听得进去别人讲的话。
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个能力,但事实上,很多人理解得并不够深刻,也并不能真正做到。生活中虚心学习、谦冲自牧是一个人进步和成长的重要素质,也是幸福人生的重要能力。但是,这样的素质也是要靠训练和培养的,那就要学习如何听得进去别人的讲话。
好好听话的次第:
首先是要听得见。如果一个人心里总是装着自己的想法,急于表达,那么,别人讲什么,有可能只能听个大概,甚至很多意思都听不见,因为自己的心已经被自己的想法塞得满满的。
其次是要听得懂。就是对方讲的话,字面的意思要能听明白,知道人家要表达什么,在说什么。
最后是要听得明白。不仅要听得懂字面上的意思,也要听得懂字面背后的意趣--依意不依语。
这三个阶段,是好好听话的次第,看似简单,但是,真正要掌握,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如果我们总是紧抓着自己内心的某个东西,死死不放,这时候我们要想听进别人的话就非常困难,就要吃很多的苦头。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类似的问题,放下自己先入为主的见解和想法,先按照听得见、听得懂、听得明白这样的次第好好听话,才有机会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真正听得进去别人说话,其实是要我们空出心来,如是才能精准地接收到对方所要传递的信息,才能更好地修正自己原有的认知,强大自己的心量。
内心如果经常这样自我训练,我们就有可能获得别人更多的帮助。所以,懂得了如何好好听话的智慧,就好比掌握了一把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听别人把话说完
现实生活中,打断别人说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其实背后,还有更深刻的原因--焦虑。
因为焦虑,所以我们着急打断别人说话;因为焦虑,就着急想把自己要说的话讲出来。这样一着急,就容易失态,沟通必然不畅。
何谓慈悲?其中一种就是认真地听别人把话说完,全面了解对方要表达的意思。
一位主持人在节目中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
小朋友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主持人又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主持人疑问道:“为什么你要这么做?”
当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孩子的眼泪夺眶而出:“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听完孩子的回答,主持人的眼睛也湿润了。
其实,孩子的悲悯之心,远非我们成人的心所能度量。
听话的艺术,一是听话不要听一半;二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否则,就会失去获得真相的机会。
好好倾听,也是一种帮人之道
现实生活中,我们内心有种种压力、纠结,很多时候,如果有人倾听自己的痛苦,我们心里就会舒缓很多。而能够倾听我们痛苦的人,一定是能够尊重自己痛苦,而不是再施予痛苦者一番道理的人。
2009年4月,我请时任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秘书长的林先生开设“龙泉之声倾听热线”,专门接听内心苦闷者的倾诉。在这个热线里,志愿者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倾听,有的接听员一次会接听某人长达几个小时的电话倾诉。
志愿者们发现,倾听可以帮助别人缓解痛苦和压力;也发现,很多时候讲道理根本无济于事,因为对方道理都懂,都了解。当然,在倾听中,适时地劝慰一两句也很必要;但更多时候,还是要靠倾听。
有一位打来倾听热线的来电者向志愿者倾诉了自己的难言之隐,这个隐私一般人都很难接受。幸亏志愿者接受过倾听的训练,否则,按照社会大众的道德标准,接听者会难以忍受这样的信息,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让倾诉者因暴露隐私再次受到伤害,而继续一错再错。
倾听热线的志愿者,首先考虑的是要缓解来电者的痛苦,以免他有过激的行为,之后才谈到引导他走出误区。
对志愿者来说,首先必须放弃自己的标准,主动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但这只是在对方最痛苦的那一刻所采取的方法,并不代表自己会一直同意他的做法。因为只有先让对方听得进去他人的劝导,才有可能帮助他走出困境。
放下自己,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才有能力认真倾听别人的心声,去理解,去接纳,即使只有片刻。只要长时间地去练习,我们就会越来越接近对方,才能真正地帮到对方。
换个角度,当我们遇到生命的困境时,我们也希望遇到愿意倾听自己心声的人,理解自己的人。
结善缘,从好好听话开始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一些人说得到,但做不到;或者说的话本身就有问题--这时,一般人往往就会依照自己以往的习气排斥、拒绝、鄙夷,甚至直接表达出不满情绪。
有一位非常受人尊重的法师,在好好听话方面就非常有心得。他在出家后不久就渐渐认识到:对人的言和行要分开来看待。一个人可能行为不好,但是如果他说的话有道理,那就要听取。
特别是学佛的人,虽然某个人行持不怎么样,但他说的知见是对的,我们还是应该认真听取。
另外,不要因为某个人讲话讲得很好,就认为他行为上也能做得好,就特别对待。正如儒家讲的“不因人废言,不以言举人”,如此才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他人的言和行,不然很容易迷惑,起烦恼,自己障碍自己。
再有,不要因为某个人讲话讲得不好,就认为他没有某种能力。语言往往只能表达粗浅的思想,深刻的部分是要靠内心去体悟的。
究其根本,听别人讲话,实际上是自己的心在与人交流。我们对别人的排斥、抵触,别人立刻就能感觉到。本来花时间听别人讲话是为了沟通交流,结善缘,结果不听还好,一听反而结了怨。
无论是一位法师,还是一位在家人,在学习、工作中,掌握了好好听话的能力,德行就日日增长,道业、学业、事业也自然就日日进步。
只爱听自己喜欢听的话,人就无法进步
日常中,我们常常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别人的想法不如自己。
其实,只要静下心来,可能过了一个小时以后,就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有问题的;过了一年、两年、三年以后,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幼稚;过了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后,可能就更会认识到过去的很多想法都不值一提。
长期以来,我们就是活在这样的意识状态当中。走路也好,开车也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任何一项工作,其实都需要有经验的过来人指导。我们整个人生的道路,我们的修行,我们生命的提升同样如此。
如果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就不容易虚心地接受别人的经验和别人对我们的帮助。
我们常常是这样:需要听的话,喜欢听的话,我们才听;不喜欢听的,不愿意听的,可能就会不听。
但是,结果有时候恰恰是相反的。
可能有些话,我们不喜欢、不愿意听,但实际上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恰恰是我们需要的。好比病人吃药一样,医生给我们开的处方,不喜欢还是要吃,不吃就有问题。有经验的禅师会适机批评自己的弟子,挖苦他,责骂他,讥讽他,让他下不来台,营造种种境界,看他怎么办。而够量的弟子就能在这些逆耳的语言当中获得不一样的人生体悟。
“挑货的才是买货人”:听到刺耳的话怎么办
一般来说,人与人之间很难做到心平气和地说话,因为我们内心有烦恼。烦恼中有一种叫“嗔心”的烦恼,俗称仇恨,就是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一旦听到不喜欢的话,内心就会有一股“劲”出来,佛门里也会比喻为“热恼”。
这股劲上来之后,如果没有觉察,没有调伏,任由它发展,人的情绪就会失控,不该说的话脱口而出,不该发的脾气就发了出来,不该做的事情就做了出来。
天长日久,日积月累,“热恼”就会变成我们内心的疾患。
什么是修行?不是让刺耳的话在和别人的交流中从耳边消失,而是利用这些刺耳的话,把它变成道业成长的阶梯,踩着它步步向上。
单位里,领导会批评下级,同事之间也会有猜疑、中伤;亲人之间,因为种种的琐事矛盾,更会有抱怨和责备。
当听到长辈、同行、亲朋好友嘴里那些刺耳的话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不排斥,抛开情绪,心平气和地听听他的话说得是否有道理。若他的确指出了自己所看不到的缺点,正好借此改正;若他话不属实,正好忍辱消业。
做服务行业的人,往往都有这种经验--和气生财。面对别人的挑剔,要能忍得下来,内心能够转得过来,不能放任自己内心的嗔恨蔓延。
生意人讲“挑货的才是买货人”,换个想法,心态就完全不同。外在的指责、批评固然令人委屈、难过,但对精进之人而言,恰好是积累福报的好机会。
怎么听那些攻击和伤害自己的话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总是听到自己爱听的话,事实上,我们听到的更多的都是攻击乃至伤害的话。我们的教育、文明都在告诉我们要与人为善,但从烦恼这个角度上来讲,未经学习和训练,往往都是做不到的。
一位在职场打拼的经理说,他在公司里和同事闹了矛盾,对方用语言攻击他,他劝告自己一定要忍让,虽如此,但他心里仍觉得很委屈,担心哪一天忍不住了,说出反唇相讥的话,甚至做出更可怕的事情。
还有一位女性,产后和婆婆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起初是一些琐事,渐渐开始有了脸色,接着就是冷言冷语,最后竟发展成激烈的语言冲突。每一次,都是儿媳听到几句唠叨,就强忍,忍着忍着就忍不住了,甩出一句,然后就换回一句比较激烈的,于是再甩过去一句更加激烈的。再之后,就失控了。
一对夫妻,婚后不久,因为在房产、教育孩子、赡养老人等家庭问题上有分歧,也是从小的语言冲突开始,逐渐爆发成大的语言冲突,然后就是冷战,最后走上离婚这条路。但是,他们想离又离不掉,双方因为财产分割、房贷、子女的抚养权,以及双方的家庭关系等问题无法立刻分手。彼此尝试过忍耐对方的语言攻击,但最后都是忍不下来,非常痛苦。
一位作家,新搬进一个小区,因为装修的问题,保安出言不逊,辱骂了本应受到尊重的业主。如果能忍一忍,事情也就过去了,但这位作家没忍住,犀利的话脱口而出,结果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甚至差一点引发肢体冲突。后来作家投诉,希望物业公司开除这位保安,结果没有如愿,每天进出还要看到那位和自己发生过冲突的保安,以致内心阴影重重。
我们通常都忍不了别人对自己的辱骂,却忍得了自己的烦恼。真的忍辱,不是在忍别人,是在与自己斗。他人的语言是空气罢了,内心的贼才是伤害自己的元凶。不是别人的语言,而是自己的烦恼和业决定了我们的苦乐和命运。
修行不是强忍,而是转心,是认识到烦恼运作的原理,然后去调整和正确地处理它。
有一位 IT 公司的高管,在寺院的禅修营里分享过她的经历:同样是和保安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冲突,那位保安口出恶言。这位高管本想回他几句,也让他感受一下,后来一想,自己确实也有不妥当的地方。虽然保安说的话粗鲁,但也是因为他的习气和接受的教育,让他缺乏更好的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于是和颜悦色地回应了他,并表示了歉意。原本这位保安正等着一场激烈的争吵,万万没有想到对方回应的是平静、安详以及歉意,反而觉得非常不适应,态度立刻和善起来,脸也红了,表现出很惭愧和腼腆的样子,然后也表达了歉意。
后来,她每天回家,这位保安都会主动帮忙开门,拿东西,发自内心地提供种种可以提供的服务和方便。
“从那天开始,每天下班回家,进了小区,那位保安主动给自己开门的一瞬间,就体会到了生活和佛法的美好。”这位高管最后分享道。
没有人一辈子没被别人指责过
佛门里常讲,不批评别人,要管好自己。
一批出家法师去看望定居海外的师公,想让师公给自己一些教授,没想到师公给弟子的重要教授就是:管好你自己,不要老想着管别人。
为什么这么讲呢?这是因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愿意批评别人,愿意管别人,非常难得自我批评、自我反省、自我管理,心总是往外看、向外求。
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是修行,以为很复杂。其实,只要懂得了不去批评别人,多找自己的问题;不去老想着管别人,多想着管好自己,那就是真的在修行了。
事实上,真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那么就意味着无论我们做得好与不好,做得对与不对,可能永远都要面临很多的批评。即便是佛在世的时候,也常常会有很多的批评。
在面对别人的指责和批评时,我们的内心会立刻出现“不是那样的”的心理,然后第一时间开始组织语言进行反驳。有的人虽然知道这可能是一种我执,是不对的,但是仍然难以抑制地要辩解,要反驳,担心对方误解自己;或者压根就不接受对方的看法,要去推翻它,用自己内心形成的观点压制它,让对方接受自己的看法。
虽然我们可能做不到下面这段话里所说的,但是,先读进去,默默地放在心里,以后再遇到境界的时候,试着想起这段话,然后逐步调整自己的心,尝试做到。一旦有一次做到,生命的轨迹就会发生改变。
让我们牢记:批评和指责是我们一生都要面对的境界,在批评中得体地用心,是一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基本素质,也是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基本条件。
在批评到来的一瞬间,先不要着急辩解,冷静地把对方的话都听进来,从中寻找自己的盲区和漏洞,力争改进。
要记得,他人的指责和批评,不管是不是有道理,在我们听来往往都是偏颇的、错误的,这恰恰是因为我们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人不会故意去做自己以为错的事。消解积怨,正是要靠自己放下执着,努力改变。
好好听话,不是唯唯诺诺地傻听话
听话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唯命是从、唯唯诺诺地傻听话,而是在放下自我这个高度之上的听话。
在寺院里,弟子要听师父的话。不过,这个也非常不容易。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一个心理过程--练听话,练到最后就只听师父的话,别人的话一概不听;然后就很容易把自己搞得很孤僻和清高,但自己却难以察觉。
在世间,工作中当然要听上级领导的话,但是也一定要注意和平级的同事搞好关系,听得进建议。在家里,家庭成员的意见都要听得进去,让大家都得到必要的尊重,才能过好自己和大家的生活。
有一位法师,出家前曾经跟着一个老板搞了多年的经营,很受老板的器重,时间久了就养成了听不进同事意见的习惯,人际关系搞得很差,甚至出现大家集体罢工胁迫老板赶走他的情况。后来,老板放弃了员工,选择了他。
这段经历,更加坚固了他这个习惯--只听老板的话,别人的话一概听不进去。
到了他经营公司的时候,还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为此吃尽苦头,难以自知。直到出家,他才幡然醒悟。
他曾经感慨,倘若人生再来一次的话,他不仅会听老板的意见,因为企业是老板的,于情于理都应该听他的话;更会认真倾听同事的意见,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还要听国家的话,听家人的话,听朋友的话。
听好听的话,也听不好听的话。把这些话听进去,至少是先为自己结了很多的善缘;有这么多的善缘,自己的生活自然就会有改善。好的人际关系,好的群众基础,自然求财有财,求官有官,一帆风顺,有求必应。
在家做一个听话的家庭成员、听话的员工、听话的好国民,出家做个听话的修行人。
推而广之,不仅仅是工作中要掌握多角度听话的能力,修行中更是这样。
因为,初学佛法者往往会有一个误区--听话就是依师。那就只听师父的,同行的话一概听不进去。这样就会很麻烦。
佛门对于依师有“依师要从依友起”的说法,先听得进同行的话,慢慢训练,最后才能真正听得进善知识的话。
不怕人说自己差
一位居士分享说:“我自己经历了几个阶段。刚开始皈依的时候,自己有很多问题想请教师父,但没有机会见到师父;第二个阶段,亲近师父的机会多了,可又不知道从何问起。现在想起来可能是由于虚荣心在作怪,总是想问一些高深的问题,让师父觉得自己有水平。”
引导他的法师告诉他说:“学习佛法最需要的是一颗赤子之心,就是承认我什么都不懂,很坦诚地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展示给善知识,不怕人说自己差。这样的人学佛进步最快,因为他们没有心理包袱,没有枷锁。”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在学习中,比较会顾忌自己的面子,不情愿承认自己的短板,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一来,就不容易进步了。
反过来,恰恰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听闻能力,才能准确地接收到来自善知识的信息,帮助自己进步和改正。
对他人好,一定要选择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
有一个人,因为长期负面情绪不能得到排遣,有了抑郁症的症状。朋友劝他去就医,但是越劝越不去,言语冲突也越来越激烈。
还有一个人,刚刚失恋,又身患重病,亲人想帮助她,却束手无策。
还有一个孩子,刚刚十二岁,不听话,不好好学习,父母让做的事情坚决不做,不让做的事情偏偏要去做,非常叛逆。尽管父母好话说尽,但他不仅不改,反而变本加厉,让父母非常痛苦,却又无可奈何。
再有一位女性,遭遇先生背叛,选择轻生,被救回。亲友们面临非常现实的问题,一边要帮助她恢复对生活的信心,一边还要开导她的孩子,帮助孩子从痛苦的阴影中走出来。
…………
我们应该知道,遇到以上情况,类似 “我以前就告诉过你,早晚会出事的”这样的语言,是一定不能说的;指出对方的责任和失误以及期待对方后悔的话,更是会增加别人的痛苦。
生活中充满着种种这样的痛苦和悲剧,其实,我们真正能做的很少。我们希望事情不要再恶化,希望遭遇苦难的人能够重新振作起来,希望所爱的人能够继续充满希望去生活。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真正能做的就是陪伴、倾听,让对方感受到鼓励和关怀,而不是讲道理。
让有负面情绪的人尽情地讲述他的痛苦,来缓解他的压力;认真倾听失去爱情和健康的人讲述他们不幸的遭遇,表达出对他们痛苦的理解和尊重,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听叛逆的孩子讲述他的想法,看看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有没有偏颇的地方。
也许这些想法并没有什么道理,甚至荒唐,但是倾听本身,就可以帮助对方释放情绪和压力。
有人在我的微博里留言说,自己对亲友好,都已经掏心掏肺了,但是却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当发现别人对自己有所隐瞒时就很失落。
佛法告诉我们,对他人好,一定要选择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否则就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反而对他人造成了压力。这种“掏心掏肺”的好,其实是我执的另一种体现,还不够“好”,不是真好。改善的方法是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多用心去关注他人的处境与心情,放下自己的见解与论断,尝试去倾听、理解他人。这样慢慢就能从烦恼的紧紧束缚中解脱出来。
强迫别人听自己的,会造成很极端的悲剧
有一位母亲,在家里非常要强,家里的大事小情都要听她的,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以绝食、自残等方式迫使家庭成员就范。时间久了,让整个家庭非常痛苦,每一位亲人都有挥之不去的惊悚记忆,亲人之间的隔膜和仇恨也日益加深。
这种心理模式在佛法中有很精确的定义,就是“我执”--凡是“我”认为对的事情,大家都要这样认为;凡是“我”决定的事情,别人就不能更改。就是,凡事都要顺着“我”的意思来,否则就不行。
一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有“我执”,程度轻重不同,角度不同。有的在这个地方很执着,有的在那个地方很执着;有的是对大事执着,有的是对小事执着。换句话说,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这样,家庭生活不是享受生活,而是成了家庭成员之间“我执”的较量。这种较量会给他人和自己带来非常大的痛苦,轻则导致夫妻感情失和、离异,孩子的叛逆、教育失败,亲人反目等等,重则会酿成严重的家庭悲剧。
文中提到的那位母亲,女儿小的时候还能听她的,但是大了以后,在婚姻、事业以及信仰上有了自己的追求,便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一定要女儿按照自己的意思来生活,按照自己的要求来抉择。
两代人,价值观和对生活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差距,这样一来,冲突就非常激烈,几近酿成人间惨剧。
为了让女儿就范,母亲再次采取了一些极端方式,不吃饭,不睡觉,以自杀相威胁,等等。女儿虽然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是,没有处理这方面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又不想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非常崩溃。
双方相持不下,彼此之间还都是以爱对方为理由。
而如果通过佛法的学习和修行,慢慢我们就会了解到,这种掺杂着“我执”的爱,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爱,至少不是纯粹的爱。如果是爱的话,那就应该会让人感到幸福。为什么会让人有这么大痛苦呢?为什么会爱到自己和他人都要窒息的地步呢?
这就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有机会,可以试验一下,如果听一听别人的意见、别人的想法,按照别人的意思去做一些事情、做一些判断,看看会发生什么?很多问题是不是就会迎刃而解呢?
只是,懂得道理不难,难的是放下自己的想法,去接受、理解、倾听、尊重别人,那一刻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力量来突破。
只要有改变,一切就都还有机会。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人非常习惯去解读负面信息
语言是一种工具,本身没有意义,但是我们会通过语言传递意义。这些意义有我们的情绪,有善,有恶,也有不善不恶。
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们人的心很有意思,非常习惯去解读负面的信息:一方面对方表达的可能确实有恶意,我们会执取、放大,然后反复回放、咀嚼,产生痛苦;另一方面,可能别人真的没有恶意,但是我们也有可能听出恶意来,甚至对方是善意的,我们也会听出恶意来。
其实,我们把善意的话听出恶意来,并不是少有的事情,因为大多数人往往都不善于表达善意。内心的善意因为烦恼的缘故,话说出来,听着就不舒服,让听的人只注意到不舒服的语句,而忘记了语言背后的关怀和爱护。
有一对母女,在女儿长大以前没有什么隔阂,很亲密;但是女儿长大之后,读书了,就业了,母女间却有了隔膜。
小的时候,女儿穿什么衣服,母亲都会反复要求、批评、说教;女儿吃饭,母亲也会不断纠正其细微的错误;在学习上,则更是严格要求,严厉呵责……女儿长大后,母亲仍保持一贯的行事风格,对女儿的生活进行干预,甚至毫不留情地严厉指正。这让女儿很不是滋味,感觉母亲并不爱自己,没有理解和关怀,甚至连起码的鼓励和尊重都没有,终于无法忍受母亲的表达,开始对立和排斥。
时间一久,不管母亲说什么,女儿都认为母亲是在伤害和为难自己,看不起自己,打击自己,经常会在心里追问:为什么母亲就不能给自己一些鼓励?为什么就不能赞扬一下自己?为什么自己做什么母亲都不满意?虽然她也知道母亲那样说话可能是她亲近女儿的方式,但就是无法接受母亲的絮叨。只要母亲一开口,心里就会生起无名火,对抗的话脱口而出,或者甩个脸色,很久也不说话,不理她。第一念的怒火毫无控制,但事后又懊悔难过!
其实,发脾气和冷战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越是想得到爱和鼓励的人,表面上可能越强势,想要借外在来掩盖内心的怯弱和苦,或者用自己的冷漠和不在乎来保护自己。
我们希望快乐,可是由于烦恼的存在,往往采取了错误的方法,走了相反的路。
其实,把内心放松一些,不要执取和在意那些所谓的话外之音,先不要急着证明自己,就能从点滴中感受到家人的爱。
听语言背后的爱,而不是听语言背后的情绪,更不要妄加臆想话里有话。
你能听懂“正话反说”吗
有一位企业家,到寺院里倾诉自己的苦闷,家里的老母亲因病卧床,每天在家里心情不好,骂人,谁劝都不行。想让她念佛,她也坚决不念。做儿女的想孝顺她,但是老人不近情理,性情暴躁,自己作为儿子都难以忍受,再加上媳妇,家里就没法安生了。
想孝顺又做不到,偶尔就会和母亲争执几句,着急的时候,甚至会指责母亲几句,告诉母亲应该讲道理,不能随便骂人。母亲根本就不吃这一套,骂人骂得更加严重,家庭环境每况愈下。大家都很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
寺里的法师告诉他,回家以后,不要再跟母亲讲道理,也不要劝她做什么,更不能指责,而是先听懂她的话背后的意思。她每天骂人,并不是真的骂人,是在说反话。她骂人是排遣孤独,是需要关怀,是告诉别人,她需要爱和鼓励。
这位企业家回家后,按照法师的指导,开始和母亲交流,不再劝母亲,也不再讲道理,更不争执和指责,而是告诉母亲:“妈妈,您很了不起,辛苦了一生,为这个家庭付出了无数的心血,这个家庭所有的幸福都来自您的努力。您当年在工作单位为国家干了一辈子,国家如今取得这样的经济成就,就有您当年的辛勤创造,我们都记在心里,谁也抹杀不掉。您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在无数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领导安排的工作,又养育了好几个子女。如今子女都已成人,成家,成才,都是您抚育和教育的成果。总之,您的一生很了不起,我们都很爱您,都为您骄傲。”
这样的话,这个企业家每天都会讲给自己的母亲听,由衷地赞叹自己的母亲,表达自己的感恩和敬仰。
后来,这位企业家又来到寺院,告诉法师,他的母亲现在不骂人了,开始念佛了,性情变得温和了,通情达理了。很神奇!
其实,人因为有情绪和烦恼,很多话会反过来说,就看我们能不能听得出来。从情绪的背后找到解开心结的钥匙。然后,去抚慰她,关怀她,爱她,幸福与和睦就会回到我们的身边。
要想让孩子听话,大人先要学习如何听话
一位母亲和自己九岁的儿子一直处不好关系,儿子总是抱怨母亲不顺着他说话,遇到事情不帮他,不理解他。
比如,孩子外出旅游,喝汽水,开盖时刮伤了手。因为汽水是别人买给他的,他回来就说是别人的错,导致他的手受伤了,以后再也不理这个人了,也不再喝汽水了。母亲说:“这只是个意外,不能怪别人。”
孩子就开始哭,埋怨母亲每次都责怪他。
…………
孩子越来越不愿意接近母亲,不愿意听母亲的话,甚至在母亲和他亲近的时候,竟然会说母亲有臭味……母亲很痛苦,孩子也很痛苦。
这个母亲的问题就出在没有学会好好听话上。
听话,不能只听字面的意思,而是要听孩子语言背后的意思。其实,孩子希望母亲顺着自己,背后的意思是希望母亲爱他,关心他。小孩子没有能力对爱的方式做出更多的表达,他认为,自己有错,妈妈不责备自己,就是爱。
做父母的应该如何做呢?
当孩子犯错时,不要生硬地用道理直接去指出他的问题,来教育他,要求他改正,而是先要站在他的立场上,认同他的感受,再去引导他正确的做法。要让孩子敢于在自己面前犯错误,感受到家人无条件的包容和接纳,这才是孩子能够听得进教育的前提。
教育,一定要先讲爱,再讲理,如果总是“讲道理”而批评、指责孩子,孩子就生不起对父母的信心来。
试想一下,如果自己总是被另一个人批评教育,自己是能很好地改正,还是想躲开他?
我们常常讲,小孩子要听话,其实大人也要学习如何听话。听懂孩子看似不合理的话背后的需求,然后找到妥当的方法去帮助孩子改正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