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早在19世纪20年代即已步入市场经济时代,迄今已经走过近二百年的历史,而中国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从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逐步建立,只有短短二十多年的历史。如何认识市场经济,如何建立、完善市场经济,如何处理市场经济本身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这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中国目前正处在这一过程之中。短暂的发展历史决定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必然处于非成熟状态。比如,同样是市场营销行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文化出版机构往往都具有强烈的形象意识和品牌意识,注重长期市场开发和品牌培育。以《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为例,从1896年开始发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看重这个品牌更长远的价值,因此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发表评论,决不参与炒作,更不会把书评打造成“软广告”。而目前国内的一些文化经营机构还没有建立这种意识,很多企业眼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并不注重长期品牌形象塑造,完全寄希望于短期的市场策划、广告炒作。市场对文学批评的“征用”,利用批评家进行“瞒”与“骗”式的造势宣传,从而达到暂时利益的获取,其实是市场经济非成熟状态的一种表征。
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中国虽然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但如何将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相对接,从而规避“食洋不化”的后果,这无疑又是一个挑战。并且,中国与欧美等国家政治制度的不同,也决定了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本身又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如何处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比如,如何处理市场经济所遵循的自由竞争与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团结协作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市场经济利益优先原则与社会主义无私奉献精神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市场经济的实用主义原则与社会主义的理想主义、道德主义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等等,这都是全新的命题。对这些难题的破解,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最终结果。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文学批评,它的现实困境和未来发展,很大程度上也要与上述难题的破解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