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郁达夫:到体制外去(1)

安身与立命 作者:余世存


郁达夫是现代史上的大文人,一度被称为中国的“卢梭”。这个少年时代即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人,在日本留学时学习过医科、政治学科,最后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在日本留学期间,他看过几千部西方的小说。1921年,25岁的郁达夫出版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沉沦》,轰动文坛。

第二年,郁达夫回国,为生计故,他到安庆法政专校、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任教,教过英语、统计学,如果按大学教授的路子走下去,他的生活不成太大问题。但郁达夫很“任性”,有人说:“郁达夫上第一堂统计学课时就说,我们这门课是统计学,你们选了这门课,欢迎前来听课,但也可以不来听课,至于期终成绩呢,大家都会得到优良成绩的。”郁达夫也对别人说:“谁高兴上课,马马虎虎的。你以为我教的是文学吗?不是的,是‘统计学’。统什么计,真是无聊至极!”

后来教文学的郁达夫也没有好好教下去,他的心性已经不适合体制工作了。用他的话:“受了北大之聘,到北京之后,因为环境的变迁和预备讲义的忙碌,在1924年中间,心里虽然感到了许多苦闷焦躁,然而作品终究不多。”“我一拿到讲义稿,或看到第二天不得不去上课的时间表的时候,胸里忽而会咽上一口气来,正如酒醉的人,打转饱嗝来的样子。”“精神物质,两无可观,萎靡颓废,正如半空中的雨滴,只是沉沉落坠。”就这样,他从体制内一步步退到边缘。从日本回国工作,仅仅四年,他就辞去教师工作,到上海加入创造社,做起专职作家来了。

其实,郁达夫是知道文人命运的。1923年,20岁出头的沈从文想“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离开湘西北漂到北京,想考大学,梦想破灭后,又做起文学立身的梦。学历太低,没有资历,想以文学来养活自己,也几乎成了梦想。处于绝望中的沈从文给京城的几位名作家写信,这其中就有郁达夫,郁达夫抽时间按照地址找到了这个冒昧的文学青年,在一个由储煤间略加改造的小房间(沈从文为其命名“窄而霉小斋”)里,他看到屋里没有火炉,沈从文只穿着两件夹衣,用被子裹着两条腿在桌旁写作。郁达夫马上将自己的围巾解下,给了沈从文。时近中午,郁达夫请沈从文到外面吃饭。两人在小饭馆吃了一餐饭,共花去一元七角多。郁达夫掏出一张五元的票子,付完账后,将剩余的三元多全给了沈从文。一回到住处,沈从文禁不住趴在桌上哭了起来。

这件事,沈从文记了一辈子。半个多世纪后,郁达夫的侄女郁风访问沈从文:“沈从文先生对我说着这话时已是70多岁的人了,但他笑得那么天真,那么激动,他说那情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后来他拿出五块钱,同我出去吃了饭,找回来的钱都送给我了。那时候的五块钱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