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味道最说青城山(2)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作者:冉云飞


可以说,道教因鹤鸣山和青城山,而成为深入中国人骨髓的本土宗教,甚至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精神主宰。青城山的“味道”便由此与全国众多的名山胜景区别开来。

这里说的“味道”,当然不是指道家的饮食,也不是他们洞天福地所自酿的乳酒,虽然这也是不可缺少的“味道”。这里的“味道”是个动词,目的是为了体会“道教”之大道,品咂其中对成都人、四川人乃至中国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换言之,道教对一座山是如何依凭的,一座山是如何接纳道教的,道教与山水有何等妙不可言的玄机,值得我们仔细梳理,深深挖掘。

公元 143 年,在写毕 24 篇道书两年过后,张陵到达青城山,开创了道教与青城山永无完结的深厚渊源。到达青城山之初,当然他还是干的老本行,驱邪降鬼,开坛阐道,所以像掷笔槽之类的传说,无不是他施法神迹之所在。不特如此,张陵会三界万神于黄帝坛下,设立 24 个教区,弘扬道法,且羽化登仙于此。在找到青城山这样更符合道教理想的圣地后,鹤鸣山作为道教初始之地的鼎盛期已然结束。可以说越到晚近,青城山的盛名可以使许多道教圣地湮没不彰。许多道士,特别是游方道士,在前往青城山学道后,就再也不想挪窝,可见青城山的魅力,就连出尘修道之士也无法抵挡。近代青城山道教的重量级人物、当家人彭椿仙——其间他虽因与彼时的当家者在道观的管理上意见不合而出走,最后还是因对青城山难以割舍的喜爱而回来,进而当家而成一代道教大师——就是由游方道士而定居青城山的。

青城山当于茶马古道的要冲,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接壤之处,亦是原始宗教与道教的交会之所。但这里的深幽青碧,颇合道教见素抱朴、清静无为之旨,因是道风日炽。加以满山道观的熏染与培植,复以枝柯覆地的完好植被,真是幽深静谧的安心洗肺之所。每回去到青城山,便有一种清幽与冷寂在你周围陪伴,即便盛夏也是一片清凉世界,剔除尘俗之虑,真是别有洞天。而在青城山之外,那不远处的人浪热气、世俗名利,只有令人生出同情的念想。20 年前第一次识得青城山面目,加以彼处朋友亦不少,所以几乎每年都有去一次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在别人要去额外地求索,而在我则是抬手举足,费时无多即可获得。内人及她的女友们每隔一周的星期五,把登青城山作为她们画画、锻炼身体的方式,想想真是一种难得的幸运。

从鹤鸣山而至青城山,从张陵到其子张衡,再到张鲁,道教的扩张路线,一是沿峡江水道将巴蜀联结起来,二是沿金牛大道将道教从巴蜀扩张到陕西,沿途道观不计其数,如剑阁县即有同名之鹤鸣山,至今仍存有隋唐时期的许多道教石刻,由此可见道教扩张路线图。张鲁在汉中主政时,将道教与他的政治政策结合起来,用政教合一统治了整个汉中 28 年,从而也为五斗米道亦即后来的天师道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后来,张鲁降于曹操,五斗米道于是由巴蜀至陕西、河南,而至江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鹤鸣山、青城山是道教的总根据地,广袤的巴蜀大地上,现存的 457 通道教碑刻文字(见龙显昭等主编《巴蜀道教碑文集成》)便是明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