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味道最说青城山(5)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作者:冉云飞


释道既占天下名山,尘俗之中的人,必也趋之若鹜。趋之者有多种 :烧香礼拜,求财安心者,跟风看稀奇者,纯为名山胜景而来的看客等等,都是趋鹜名山胜景的大军。青城山可谓道教胜场,人流摩肩接踵,更重要的是,它深得名人雅士、丹青妙手的喜爱,因此自古及今名人履及此地者,可谓络绎不绝。

历代政要不去说了吧,虽然他们也热衷游山玩水,说实在的,他们对释道名山,并没有增添多少可供言说的妙处。自然也有例外,每次走过祖师殿侧的闻胜亭时便想起撰写此碑的冯玉祥将军。我倒不觉得冯将军多么了不起,但看到他的碑文,还是不能自抑地想起家国之痛,虽然抗战胜利已经过去了 60 年。当然被人们记忆更深的是那些一直被历代政要们罩着的文人雅士、丹青妙手,凭借他们精妙的诗文和优美画作,名垂千古,使得名山胜景更添一层文化的内蕴,在灵秀之上有着深厚的内力。当然要把与青城山有关的历代名人都写上一笔,恐怕是一本书的篇幅。即便是罗列他们的名字,亦够排列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在诗文上且说两个对青城山的名声甚有影响的人吧。公元 762 年,杜甫的老友、诗人高适托付灌县常县尉关照,邀杜甫及长子宗文、次子宗武一起游青城山。“诗是吾家事”的杜甫在快意游玩的同时,写下了“自为青城山客,不唾青城山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丈人山》)的名句。青城山之“幽”得杜甫点出,历来为后世踵武其游踪者注意,但破门而出的“青城山天下幽”,却要等上千年,才被另一位老革命点化出来。

名山胜景,一般说来,颇得幽意。但像青城山一样的幽,却颇不易见。青城山山势并不险峻,甚至只是邛崃山脉的余脉,与成都平原交接。但在这样人口相对稠密、交通较为发达之地,却多有上千年的古树,存有不少古迹(从今人王才友等主编的《都江堰市金石录》里亦可见一斑),道观无数,氤氲着一种清冷幽静的气氛。这样的冷、幽、静,复以茂密的植被,自然甚得幽意之佳境。1938 年,辛亥革命及民国元老、爱出惊人之语的吴稚晖,游了青城山后得出如下结论 :“若雄若奇若秀,皆人已各为天下评定,独青城山无所不包,独未闻标明其特点。顾青城山于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剑阁、三峡、峨眉,皆不无逊色。故以天下幽标明青城山特点,亦非多事,且以雄奇幽秀四大优点代表全蜀,亦确当也。”于是一句“青城山天下幽”的妙语,最终成为青城山广播四方的招牌广告。

至于雅好丹青者对青城山的眷念,更是无人能及。1943 年暑假徐悲鸿先生带着他的朋友、学生及女儿一起在青城山写生作画,颇得诸位道长的关照,临别时赠七位道士画作以作留恋,可见其对青城山以及道士们于他们关照的喜爱之情。至于大风堂主人张大千更是在青城山上清宫住了两年多,作画上千幅。60 年代他客居巴西时,还作了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神往卧游。直至 80 年代初期,还给道观当家人易心莹寄来画作,表达自己对青城山眷恋之情,真可谓老而弥笃。丹青画手云集青城山,给青城山增添了更多的雅意,也让道家的清泠自然之气,播洒在丹青尺幅之间,相得益彰。青城山作为道教圣地,它曼妙的道教音乐、独具特色的道教建筑,以及因此而旁生的青城山武术等,都因道教而弘扬着它们的荣光,同时也给青城山带来更为深厚绵长的底气。这种底气,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显出它更加独特的光华。

2006 年 3 月 8 ~10 日于成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