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萧军朋友圈对萧红的“残忍”补刀(1)

来自陌生人的美意 作者:张莉


——关于电影《黄金时代》

这是由朋友叙述建构起来的女人萧红,看完《黄金时代》后,我想。它既不像宣传海报上拍得那么美,也不像一些人批评得那么不堪。平心而论,在当下的中国影坛,它算得上是一部有追求、有情怀、有水准的艺术电影。由朋友们讲述的那个萧红,倔强、执拗、软弱、神经质,受着疾病困扰,对养育孩子没有责任感,一生经历传奇,结局令人扼腕。这是一个有生活气息、年轻、不谙世事的萧红,一个让很多人猜不透的女人。

电影为观众留下了许多疑惑。比如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教父的鲁迅为何会对年轻的二萧如此看重?萧红为什么要执意离开萧军?萧红为什么会受到当时很多朋友的尊敬、帮助和爱护?萧红死后为什么会令那么多人念念不忘,被大书特书?——难道仅仅因为她传奇而悲惨的一生?看完一部传记电影,如果普通观众不了解传主身上的非凡特质、对传主的选择完全不能认同和理解,未必全因观众的欣赏能力不足,也可能是电影的表现能力不够。一部传记电影有义务在忠实史料的基础上呈现作家的一生,更有责任让观众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这位作家对于文学及人类的贡献。而对于后者,《黄金时代》显然力有不逮。

当屏幕上出现鲁迅的面容时,观众中有人惊呼,萧红认识鲁迅!鲁迅温和、家常,言谈也不乏锐利,只是,与其他人相比,他的肢体动作有些僵硬,话语方式过于书面。在当年,二萧被鲁迅看重的原因是什么?难道仅仅因为他们热情洋溢的来信?这是我看《黄金时代》的第一个困惑。可惜电影没有给出有力的说辞。

鲁迅与二萧之间自然有情谊,最初相助,一为文学,二为家国。鲁迅看重二萧的文学才华,为二萧的第一部著作写序并帮助出版,二人也因鲁迅的推荐而为文坛瞩目。鲁迅对二萧,有知遇之恩。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二萧是来自东北的青年。他们作品中有东北人民的生活情状,鲁迅希望通过这些作品使当时的读者关注东北沦陷。鲁迅对萧红尤其欣赏,他对《生死场》的评价是“力透纸背”,有“越轨的笔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也预言,在未来,萧红将取代丁玲,正如丁玲取代冰心一样。以上种种信息,电影并没有给予充分交代,因而,我们只看到坐在鲁迅家无所事事的萧红,而没有认识到这两位作家有着相近的文学追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