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明朝的法律,走私茶叶是重罪,而欧阳伦在利益的驱使下,委派家奴周保向西南边境走私茶叶,以牟取暴利。而周保在走私茶叶的过程中,更是骄横不法,擅闯关卡,不仅如此,他还对地方官吏打骂凌辱,最终被人告发。
事发之后,朱元璋龙颜大怒,将驸马欧阳伦和周保捉拿归案,并一同处死。欧阳伦此前是朱元璋身边的红人,更是皇帝的乘龙快婿,所以经历过此事之后,大臣们看到了一个铁面无私的朱元璋——只要牵涉到贪腐问题,一律法办,绝不姑息。
朱元璋为了遏制贪腐之风,在刑律方面又进行了进一步强化,在原有的《大明律》基础上,又颁行了《大诰》,以弥补《大明律》量刑上的不足。《大诰》不同于一般刑律,它是非常之刑,专门打击那些贪污、盗窃、行贿、纳贿的不法之徒,其用刑之严酷,举世闻名。比如朱元璋亲手创设的酷刑“剥皮实草”(也叫“剥皮楦草”),顾名思义,就是把人的皮剥下来,再用稻草填充进去,然后悬挂示众,以此来震慑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
可以说,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之后,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肃贪倡廉,朱元璋对贪腐的打击可以说是不遗余力、重拳出击。虽然说朱元璋的惩贪手段有些残酷,但非常时期用非常之法,正是这些严酷的刑法,使得元末以来形成的贪腐之风得到了遏制,这也为后来的经济恢复和吏治澄清奠定了一定基础。
但由于朱元璋的惩贪手段过于严酷,官场上长期弥漫着紧张和压抑的气氛,长此以往,是不利于统治的。因此,到了仁宗和宣宗时期,统治者开始减轻刑罚,注重教化,实行宽松的社会政策,这也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这一时期被后世称为“仁宣之治”)。
然而,随着内阁制度的逐步确立以及宦官的干政,明朝的政治制度开始出现松动,朝臣和宦官两大势力也开始钻制度的空子。于是,自明英宗即位之后,尤其是三杨逝世、王振窃权干政之后,贪腐之风便再次抬头,自上而下出现了一系列贪污腐败的现象,并且愈演愈烈,在整个官场上下蔓延,到了明朝中后期,连皇帝都对贪腐束手无策了,史书上曾用“政由贿成”来形容这一段历史。总而言之,贪腐问题逐渐成了明朝的不治之症,并最终使大明王朝滑向了毁灭的深渊。虽然明朝也涌现出不少的廉吏清官,比如昆曲《十五贯》的主角况钟、抬棺材骂皇帝的海瑞等,但这些个例依然难以掩饰明朝积重难返的贪腐问题。
明朝中后期的官员究竟贪腐到了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两个例子,相信看完之后,你也就一目了然了。
首先是一个宦官的例子,这个例子就是刘瑾。
刘瑾早年入侍东宫,因此受到东宫太子朱厚照的器重,朱厚照登基之后,刘瑾也开启了他的权宦之路。当时民间流行这样一个说法,称大明朝有两个皇帝,一个是“朱皇帝”,一个是“刘皇帝”,还有说法称,一个是“坐皇帝”,一个是“站皇帝”。很显然,这里的“刘皇帝”和“站皇帝”所指的就是大太监刘瑾。
刘瑾专权时间并不长,只有五年时间,他的权宦生涯相比于王振、魏忠贤要逊色很多,但刘瑾聚敛的财富远远超过他们,成了大明一朝的首富。
2010年,《亚洲华尔街日报》列出了过去一千年,全球最富有的五十个人,明朝大宦官刘瑾就榜上有名,可见其财富之巨。
刘瑾的财富到底有多少呢?根据《继世纪闻》的记载,刘瑾被抄家时,查出“金共一千二百五十万七千八百两,银共二万五千九百五十八万三千八百两”。就连明武宗朱厚照本人也说,刘瑾的家产“金银累数百万,其他宝货不可胜计”。
刘瑾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聚敛如此多的财富,可见其敛财手段非同一般。根据史料记载,其手段除了卖官鬻爵、实行纳捐、克扣国用军费之外,还有大肆收贿。无论京官还是地方官,见了刘瑾都得叫“千岁”,都得自称是“门下”,都要给刘瑾赠送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