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海一人谭鑫培 (1)

中国戏剧大师回忆录 作者:梅兰芳 马连良 程砚秋


邹苇澄

邹伟成先生,字苇澄,别署“寒山楼主”。对国剧京剧有数十年的造诣,工须生,早岁在台,每次献艺,必轰传一时。在港曾演出“群英会”之鲁肃,“镇凛州”之岳飞,深为内外行一致赞服,推许为生票泰斗,并以文武昆乱不挡,故又有香港“红豆馆主”之称。

太平歌舞寿常事,到处风点五色旗;

国家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

清末民初,京剧泰斗谭鑫培(叫天)得慈禧太后之眷宠,梨园行之推崇,观众之爱戴,风靡一时,可谓天之骄子。上面的绝句,就是八国联军攻破京津时,时人作的庚子即事诗;贤如梁任公,在题他的丝绣渔翁图里,亦有“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卅载轰如雷”之句,他的名动朝野,由此可见一斑。

谭的艺术经得起考验与分析,完全是他智慧与功力的结晶,凭历练与真才实学而为一代宗匠,绝非靠吹捧而成名的艺人可与相提并论的。

◎一 由学艺到伶王的几个阶段

一个艺人的克享盛名,绝不是偶然的,在技艺方面,固然要耗尽心血,在经历上亦有一段漫长的路程,有待艺人去披荆斩棘奋斗实践,方能由榛莽小径而步入康庄大道,兹将谭之一生,分成几个阶段,说明如后:

艺名由来,少年蹭蹬

谭鑫培名金福,以字行,鄂人,生于道光二十七年,父亲名谭志道,是兼唱老旦老生的,因为是一条左嗓子,而且吃调甚高,唱声极似“鹨鸟”,“鹨鸟”在“尔雅”里释为“天鸡”,“正字通”释为“告天乌”,其鸣如龠,形丑善鸣,声高多韵。在北方俗呼为“叫天子”,所以叫谭志道为“谭叫天”,初非佳名也。鑫培初期登台,袭其父号,所以叫做“小叫天”。(后来大家干脆拿谭鑫培也叫做谭叫天,简称“叫天”,从此习惯成自然,谭叫天三字,是指鑫培而言了。中间一度叫做“金福”,大约光绪中叶,最后才改叫谭鑫培。)

鑫培幼在北京“金奎班”坐科,初习老生,后来因为嗓子坏了,才改习武生,他深厚的武功,就是在那时养成的。(按梨园子弟,都是从小学戏,尤其武功,非自幼练习不可。因为小的时候,四肢百骸,都是柔软而灵活,容易练成艰难与奇异的功夫,长大后因各部坚硬,已无此可能。所以科班出身的功力,绝非半路出家者所可比拟。)他初出茅庐时,常在北京及北京附近的县城或各乡演出,因为没有戏院上演,每年都要跑东跑西,所以当时叫做“跑帘外”。这种跑帘外的戏班组织,叫做“粥班”,意思是指在这种戏班唱戏,收入微薄,仅够喝粥而已。其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按这种粥班,类似在南方杭嘉湖一带的“水路班”,专在各县乡村演出。至于演出的场地,都是临时草草建盖,所以亦叫做“草台班”,在北方亦叫做“野台子”。)

在“跑帘外”的“粥班”里演戏,茹苦含辛,在生活上当然远不及在都市里的名角,那样养尊处优。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实上亦有它相反的好处。第一、都市里崇尚浮华,一切都是重视外表而忽略实质,唱戏亦不例外,尤其艺人们都是耽于逸乐,所以在技艺的实质上往往有停滞和退化之弊;第二、都市是一般人淘金的目标,同行云集,人浮于事,个人演出机会,亦因之减少而缺少锻炼。在“跑帘外”的“粥班”可不同,为补救物质贫乏的缺陷,唯有注重技艺的实质,唱演特别卖力;为求生存,只有勤于到处演出。这样反而有助于功夫的锻炼,艺术的琢磨,以及丰富了舞台经验,加以人手不够,往往除自己本行外,又要兼饰他角,这样又造成了腹笥的宽广,在剧艺上收到融会贯通之效。在这种熟能生巧,穷而后工的原理下,往往会产生不少杰出人材,鑫培后日之得以大成,“跑帘外”这段时期,实有决定性的作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