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巧玲就是伶王梅兰芳的祖父,后掌四喜班多年,徒弟极多,余叔岩的父亲余紫云就是他的徒弟。
时小福就是名须生时慧宝的父亲,为当时青衣翘楚,后来王瑶卿、梅兰芳都宗之。
春台班的:
胡喜禄,出敬义堂董秀蓉门下,在同光年间,青衣最能叫座,据说“五花洞”里旦角唱的“十三咳”就是他发明的,又演员自备行头,也是由他开始。
俞菊生,名润仙,外号毛包(是指脾气暴躁),是武生兼演武净的好角,后来有好多武净的戏,归由武生应行,就是由他兴起来的,后来大名鼎鼎的武生杨小楼与尚和玉就是他的徒弟。
现在言归正传,谭鑫培一直到光绪六年还是在“三庆”搭班,不过那时掌班人程长庚已故,由杨月楼(杨小楼的父亲)接掌三庆,其他名角与光绪初年大致相同,不过添了旦角余紫云,孙彩珠,小生改了王楞仙。这段期间,鑫培都是以“小叫天”艺名,担任当家武生,与“春台班”的武生俞菊生分庭抗礼,可见他武戏的高超了;但是他当时演过些什么戏码,因为那时还不行有戏单,所以没有资料留存稽考;不过据光绪二年至六年刊行的“都门纪略”所载名角,他的拿手戏有:“大神卅擂”的王永,“金钱豹”的猴子,“攻潼关”的二郎,“黄鹤楼”的赵云等。他在三庆时,虽专唱武生,但在末期,嗓音恢复,亦渐渐改唱老生,并可与当家老生杨月楼一争短长。
四喜改组,脱颖而出
名旦梅巧玲(梅兰芳祖父),据传他曾助举子方子观入京应试,赠银焚券,激其上进,故有义伶之称。他久任“四喜班”班主,光绪六年,咸丰朝孝贞皇后(世称东太后)暴崩,他那时刚刚发出全班上期包银,即逢国服而禁止演戏,于是一急而病,竟至不起。当时在京戏班都有一段艰难时期,“四喜”方面后来先由其徒余紫云接掌班主,因无法维持,由时小福继之亦无起色。直到光绪八年由内务府堂郎中(堂郎中是内务府管理戏班戏院的官名)瑞图接办,并邀名须生孙菊仙与谭鑫培二人悬挂双头牌,合作或轮唱大轴:一时大受观众欢迎,四喜班才站住了脚,而谭鑫培亦从此声誉鹊起,直上青云了。
孙菊仙享名早于鑫培(鑫培在三庆演武生时,孙菊仙已为“嵩祝成班”头牌须生),此处有介绍一下的必要。他单名濂,又名学年,号宝臣,外号又叫“孙一啰”。天津人,他是个武秀才出身,年轻时是陈国瑞的部下,曾因作战而受伤两次,后来在两广总督英西林军营做到三品衔的候补都司,并被保为游击记名,三十岁时才由票友而下海。他初学余三胜,后又学程长庚,同时兼有张二奎的韵味,能戏有“教子”、“寄子”、“逍遥津”、“珠砂痣”、“斩黄袍”等。他唱腔的特点是咬字有力,如斩钉截铁,转折虽不多但亦动听,每至句尾,倾喉一放,如雷声震耳,嗡嗡不绝,故有“一哕”之称。那时前期的老生三大贤如程长庚卒于光绪六年,张二奎和余三胜更先于程去世,所以孙菊仙是当时硕果仅存的老生大王了。
“四喜”班向以旦角最多最好著称,虽然旦行祭酒梅巧玲去世,但当时同班的还有青衣之王时小福(单名庆,字琴,先从徐兰芳习青衣,旋入名旦郑秀兰之“春馥堂科班”习昆旦,为名须生时慧宝之父),小福青衣唱工当时独步,梅兰芳的开蒙老师吴菱仙就是时小福所办之“绮春堂”科班之弟子,故梅兰芳之唱,实脱胎于小福。花衫之王余紫云,是景稣堂梅巧玲弟子,余叔岩的父亲,兼擅青衣、花旦,实为后来王瑶卿、梅兰芳以花衫号召之先驱。刀马与花旦之王杨朵仙,名桂云,是去世不久的名须生杨宝森的祖父,马思远一剧,由南锣而改为皮簧,就是由他开始,在供奉内廷时亦是吃香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