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海一人谭鑫培 (4)

中国戏剧大师回忆录 作者:梅兰芳 马连良 程砚秋


谭鑫培初改老生,且以头牌身份,与如许劲敌同台争胜,在艺人来说,这是成败荣辱的重要关键;尤其孙菊仙的唱工是黄钟大吕,气力充沛,远非鑫培所能及,他唯一的凭藉,就是运用他文武兼资的深厚基础,在唱、做、念、打方面,精工琢磨,达到了艺术上真善美的境地,所以能后来居上,成为空前绝后的老生泰斗。

谭文武昆乱能戏之多,几令人咋舌,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写出。自成谭派后,常动之戏即大为减少,晚年更甚,至于留传到现在的,更是屈指可数了。其实我们现在所认为不是谭派路子的老生戏,在那时他还是常常动的,“都门纪略”里就载有光绪八年,四喜班在三庆园的一台戏,里面谭的“断密涧”,就不属于后人认定的谭派范围,现在顺便将该台戏码照录如下:

①孙菊仙,时小福,刘明久“二进宫”。

②谭鑫培,穆凤山“断密涧”。

③余紫云,李砚侬,苏文奎“孝感天”。

④汪大升,姚增禄,杨隆寿,范福太,陈桐仙“恶虎村”。

⑤杨朵仙,顾芷孙,吴燕芳“双沙河”。

⑥王桂亭,郭春元“文昭关”。

⑦王仪仙,梅竹芬“琴挑”。

⑧尉迟韵卿,盂秋林,罗寿山“胭脂虎”。

⑨董凤岩“战马超”。

⑩刘七“拾黄金”。

上列一台戏,码子有十出之多,阵容之坚强,戏迷们观之,真是馋涎欲滴。光绪八年至二十年是菊坛人材最盛的时候。根据光绪十三年刻的“朝市丛载”刊载的各班阵容,除了四喜班的人材与上列略同外,另外有三庆班的杨月楼(杨小楼之父,继程长庚掌三庆)、卢台子、黄润甫、王桂官、陈德霖、刘赶三。春台班的老生汪桂芬(汪与谭鑫培、孙菊仙在当时生行成鼎足之势,他原名谦,号美仙,因额头高凸,所以人称汪大头,湖北汉川人,父亲是武生汪年宝。桂芬初习青衣,后改老旦,如“打龙袍”、“吊龟”、“药茶计”、“游六殿”等戏,均为时人赞赏。倒嗓后改习文场,曾为程长庚操琴,独得长庚唱腔奥秘。长庚殁后,嗓又恢复,改唱老生,拿手戏为“成都”、“昭关”等,唱腔实大声洪,神完气足,一时有长庚复活之誉。)、许荫棠,武生俞菊生、净角何桂山、刘永春等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同时后来享大名的角色如裘桂仙、王瑶卿、王凤卿、时慧宝、余玉琴、田桂凤、马德成、杨小楼、金秀山、水仙花、王长林、贵后卿等等都由童伶而先后出山。

内廷供奉,天之骄子

谭在四喜与孙菊仙合作了几年,后自组同春班,杨月楼死后由他接掌三庆,后再又自组同庆,从此一帆风顺,如日之升,自不在话下。至于说到供奉内廷,这里先把宫中演剧递变情形概略一述。

清朝大内演剧,大致沿袭明制,至宣召外伶入宫,应自乾隆朝始,周明泰的“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序文里有如下的记载:

自乾隆南巡后,选江南伶工,招之入宫,供奉内廷,名为民籍学生,此例迄于嘉庆末年,未尝或改。尚有旗籍学生,盖取八旗子弟,教之乐歌,与民籍者统称外边学生,简称“外学”;而南府太监则称“内学”。内学有大小之分,外学有头二三之别,其规模实还胜于后日之升平署也。道光元年曾两次缩改外学名额,至七年改南府为升平署、尽将民籍学生全数遣回原籍,旗籍者发交本旗,于是宫廷演戏,尽由内监承差,而所演者若非旧日之昆弋,与夫吉祥之例戏,陈陈相因,毫无精彩,如是者垂三十年。同时外间皮黄入京,四大徽班争奇斗胜,都人视听为之一变,习俗所趋,影响及于掖内。咸丰帝后又酷嗜俗乐,遂自十年三月,重行挑选民籍学生进内演戏,并取都中各戏班角色之佳者,使之授其技于内监,而美其名曰教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