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上半年,是丁玲在延安八九年里最轻松消闲的一段。那时延安人少,知识分子更少,生活简单,关系也简单。在为数不多的文化人里,丁玲与吴奚如、朱慧夫妇有了较多来往。吴奚如,湖北人,革命资历比丁玲老,在黄埔军校就加入了中共,北伐战争中任叶挺独立团政治处副主任,1932年到上海,参加左联,发表过小说,不久调入中央特科,来延安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做政治教员。他与胡风、雪峰关系较好,便很自然与丁玲谈到一起了。后来吴奚如夫妇和丁玲都搬到抗大教职员工的院子,做了邻居,丁玲那间住屋很大,还放着一口原来房主准备的空棺材。
有时她也到凤凰山下去看史沫特莱。史沫特莱穿一身红军战士的灰布制服,工作很紧张,生活很简单,她不习惯睡炕,在炕上支了一张帆布行军床。她送给丁玲一只捕鼠夹,告诉她:“我已经托人把西安市场上的全部捕鼠夹都买来了,我还给斯诺写信,请他把北平能够买到的捕鼠夹也给我运过来!”因为延安老鼠很多,鼠疫是非常可怕的。
史沫特莱从早到晚都在谈话、采访、打字、建立鲁迅图书馆的外文部、写信敦促一些外国记者访问延安,乃至参加卫生活动和灭杀老鼠,她说她有10种以上的工作要做。丁玲坐一会,说几句话,就告辞了,她想:“悠闲跟史沫特莱无缘!”她把这种感觉跟毛泽东谈了,说自己常常喜欢闲谈,冥想太多,写得太少。
5月,斯诺的夫人海伦·斯诺来到延安,她的笔名是尼姆·威尔斯。丁玲是她重点采访的对象之一,在5月里长谈四次。海伦年轻漂亮,来延安之前就研究过丁玲的作品,在斯诺编辑翻译的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中写了一篇文章,多次提到丁玲,说她和茅盾是左翼“新写实运动突然崛起的领导人”。1939年海伦出版了《红色中国内幕》,后来被译为《续西行漫记》,其中专门写了一节《丁玲——她的武器是艺术》。1949年与斯诺离异。
但是丁玲对于《续西行漫记》中关于她的那些内容,印象并不好。1984年,陕西省对外友协的安危想要翻译尼姆·威尔斯的作品,丁玲5月8日给他写信说:“威尔斯那时很年青,对延安很不了解。她对延安做了不少报道,说明她的热情。那时延安翻译缺乏,她同我谈话是经过第三者的。她的稿子并没有经我看过。许多地方失实。其中夹杂着她自己的爱好。”
那段时间,也是丁玲与毛泽东关系最好来往最密切的时期。
当时,国共两党初步达成合作抗日共识,抗日战争尚未全面打响,国内的政治军事斗争相对和缓。在这样的环境里,毛泽东读了一些中外哲学著作,总结十年内战经验,并写了提纲,每周去抗大讲授唯物论和辩证法,每次讲课都让警卫员通知丁玲去听。在露天广场上,他常常引用《红楼梦》中的故事作例子,深入浅出,通俗生动,对中国革命经验作着深刻系统的哲学总结,丁玲听得入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