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会宁:探访失乐园

一路东去 作者:路东


7月25日,在当地博友光蛋仔的陪同下,我从兰州坐长途大巴前往会宁。那里是甘肃最贫困的地方,一年四季没有雨水,有些山区的母亲,可能好几年甚至一辈子都洗不了一次澡。但那里也是全国著名的状元县,一个家庭竟然出过三位博士。

上大学时,我和一帮同学自发组织了一支演出团,去会宁慰问演出。虽然从小就在甘肃长大,对于会宁的贫困早有耳闻,但当我们真正走近她的时候,还是被眼前的一幕幕景象所震撼。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去过的一所山顶小学。整个学校只有3名老师。40多岁的校长是唯一的正式在编人员,另外两位分别是30多岁的女代课老师,和刚从初二辍学的17岁本村女孩。整个学校只有4间满目疮痍的土坯房,其中最小的一间用做老师办公室,另外3间是学生的教室,孩子们的“桌椅”都是土砌的。由于教室少,所以只能每两个年级组成一个班,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一个年级上课,另外一个年级便低头写作业。

我们去之前,特意为孩子们买了一些学习用品,还为他们准备了几个简单的节目。村长将孩子们集中到“操场”上,所谓“操场”,其实就是教室旁的一块打麦场。几十个高高低低的孩子,虽然衣服都不干净,且打满了补丁,但眼睛却非常透彻。他们用各种看上去很认真、却又很不标准的立正姿势站了一圈儿。我们先为每个孩子发了学习用品,孩子们没有欢呼雀跃,但每个人都显得紧张而兴奋。当他们用脏兮兮的小手接过这些物品时,眼睛里流露出的开心深深打动了我们。

发完物品,我们开始为师生们表演节目,没想到突然下起了雨。于是我们便执意让孩子们站到屋檐下去欣赏,而我们则在雨里轮番登场,为他们尽情表演。雨一直在下,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唱啊跳啊,孩子们一直在开心地拍着小巴掌。而几位老师,都红了眼圈,看着我们用心为他们带来的演出。

临走时,老师和学生齐齐走到打麦场上来送我们。当我们的车子缓缓开动,所有人都忍不住伸出手向他们挥别,孩子和老师竟然争抢着来握我们的手。车子向着山下开去,他们就跟着我们的车子慢慢地走。随着车速越来越快,老师带着孩子也像脱了弦般撒开腿脚跟着我们一起向山下奔跑。车子越来越快,他们的身影越来越小,却还在不停地追着我们的车子。车上,所有人的眼睛都模糊成一片。

光阴荏苒,一晃便是十年。如今再去会宁,不知道她是不是已有很大改观。车上,光蛋仔为我仔细介绍了近几年的状况。由于气候原因,当地的好多地区状况依然不好,尤其是在偏远山区,人们的生活非常贫苦。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我们抵达会宁县城。县城明显比以前干净整洁了许多,但也依然十分冷清。光蛋仔盛情邀请我吃了碗羊肉泡馍,量很足、味道也很好。饭后在会师塔拍了几张照片,光蛋仔先行告辞,回家看望他的父母,我则到对面的小商店里买了瓶水,顺便向商店老板打听了一下当地的情况。

从北京出发前,便有许多朋友留言,想针对贫困地区做些一对一的帮扶工作,因此正好借此机会做个深度走访。商店的老板大姐听说了我的来意,显得有些激动,赶紧搬了把椅子让我坐下,不停地跟我说,“太好了,这里真的有太多人需要帮助!我对这些事情深有感触, 当年上学,就是因为交不起17块4毛钱的书本费, 所以辍学回家。” 说到动情处,大姐的眼泪突然忍不住掉了下来。“其实我从小到大学习一直很好,总是班里前两名,没想到就因为这17块4毛钱, 整个人生就此改变。我的老公也是教师, 他对这些贫困的家庭和孩子有很多了解……”

经过大姐的介绍,我了解到了十几个困难家庭。经过筛选,我决定先就近到柴门乡北二十铺村张家湾社的李呈祥老人家去走访一趟。

李呈祥老人今年70岁,儿子和儿媳多年前分别因车祸和患病双双去世,留下两个孩子与老人相依为命。

在二十铺村的村头,几位老人正坐在树荫下边干活边聊天。我走过去跟他们打招呼,一问到李呈祥老人,几位老人都开始不断地摇头叹息,纷纷说老人过得很不易。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老人种的几亩玉米地,每年除去种子、地膜、化肥、农药和灌溉等支出,余下的纯收入仅有一千多元。而两个孙子一个在上技校、另一个上初三,每年的学杂费就得六七千。

在其中一位老人的引领下,我们七绕八绕来到李呈祥老人家。老人的家只有两间危房,厨房里仅有半袋面和一袋玉米。岌岌可危的正房里,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老人下地干活去了,刚好不在,小孙子李博在家写作业。见到有人来,李博赶紧去地里叫爷爷回家。

老人光着脚丫子从地里走回来,身上的旧衣服全是泥水。我掏出一点钱给老人,老人千恩万谢不肯要。最后还是司机师傅再三劝说,才终于收下。

我从老人家出来,又在村里见到了一位坚强善良的袁海英大姐。1994年,她的丈夫因为受不了当时的贫困,丢下她和两个女儿不辞而别,自此杳无音讯。她一个人艰辛地拉扯两个孩子,同时照顾着年迈的婆婆。我问她:“想不想让丈夫回来?”“他肯定另有家有孩子了,他回来了,那家的孩子咋办?”我又问她:“那您没想过改嫁吗?”“开始一直等他,后来慢慢习惯了。现在这么大岁数了,把婆婆照顾好、两个娃娃带好就行了,自己的事情就不管了。”为了能给李呈祥老人和袁大姐带来更多的帮助,经过他们同意,我将老人的农村联合医疗卡号和他们的联系方式发到了微博上。没想到不久,便有许多博友主动向他们伸出了援手。

离开会宁没几天,老人的小孙子便给我打来了电话:“叔叔,这些天已经有很多好心的叔叔阿姨给我们寄钱过来了,还有人给我和爷爷买了衣服。爷爷让我告诉您,一定要谢谢所有的好心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